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焦石坝地区五峰组-龙马溪组页岩孔隙结构特征及其主控因素

杨锐 何生 胡东风 张汉荣 张建坤

杨锐, 何生, 胡东风, 张汉荣, 张建坤. 焦石坝地区五峰组-龙马溪组页岩孔隙结构特征及其主控因素[J]. 地质科技通报, 2015, 34(5): 105-113.
引用本文: 杨锐, 何生, 胡东风, 张汉荣, 张建坤. 焦石坝地区五峰组-龙马溪组页岩孔隙结构特征及其主控因素[J]. 地质科技通报, 2015, 34(5): 105-113.
Yang Rui, He Sheng, Hu Dongfeng, Zhang Hanrong, Zhang Jiankun. Characteristics and the Main Controlling Factors of Micro-pore Structure of the Shale in Wufeng Formation-Longmaxi Formation in Jiaoshiba Area[J]. Bulletin of Geologic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2015, 34(5): 105-113.
Citation: Yang Rui, He Sheng, Hu Dongfeng, Zhang Hanrong, Zhang Jiankun. Characteristics and the Main Controlling Factors of Micro-pore Structure of the Shale in Wufeng Formation-Longmaxi Formation in Jiaoshiba Area[J]. Bulletin of Geologic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2015, 34(5): 105-113.

焦石坝地区五峰组-龙马溪组页岩孔隙结构特征及其主控因素

基金项目: 

中国地质调查局重大项目(12120114046901)

详细信息
    作者简介:

    杨锐(1987—),男,现正攻读矿产普查与勘探专业博士学位,主要从事非常规油气方面的研究。E-mail:yangyingrui@163.com

  • 中图分类号: P618.12

Characteristics and the Main Controlling Factors of Micro-pore Structure of the Shale in Wufeng Formation-Longmaxi Formation in Jiaoshiba Area

  • 摘要: 孔隙结构是评价页岩储气能力、渗流能力以及是否具有商业开采价值的关键。以重庆焦石坝JY1井五峰组-龙马溪组底部富有机质页岩为研究对象,选取了15块页岩样品开展了有机碳含量、X射线衍射、压汞、氦气孔隙度测定,低温氮吸附、氩离子抛光电镜观察,并结合沥青反射率测定、天然气碳同位素等资料表征页岩孔隙体积、大小和分布特征;从外部和内部两方面探讨了孔隙结构的主要控制因素。研究表明:①JY1井五峰组-龙马溪组页岩孔隙类型主要为无机孔(黏土矿物晶间孔、粒间孔和粒内孔)、有机质孔和微裂缝;②压汞和吸附实验显示页岩孔隙结构相对较复杂,以孔径小于50nm的孔隙为主,微孔提供了大部分的比表面积(约占65%),中孔提供了大部分的比孔容(约占57%),且以四面开放的平行板状孔隙为主,兼有多种其他形态的孔隙;③自白垩纪以来的多次挤压抬升剥蚀过程中,构造应力或温压的变化可能形成了大量微裂缝,沉积环境的差异制约了富有机质页岩发育的厚度、分布以及有机碳的富集程度;④相关性分析表明,微孔、中孔的比表面积和比孔容与有机碳质量分数关系密切,其中中孔体积和微孔的比表面积表现最明显;黏土矿物和石英质量分数对孔隙结构的影响呈现此消彼长的效果;当Ro<3.0%时,微孔和中孔的比表面积、比孔容与Ro值呈弱的负相关,反之呈现增大趋势,这与过高热演化阶段,生气速率变慢反而制约了纳米级孔隙发育,导致微孔数量减少有关。

     

  • 加载中
计量
  • 文章访问数:  245
  • PDF下载量:  23
  • 被引次数: 0
出版历程
  • 收稿日期:  2014-10-30
  • 网络出版日期:  2023-05-27

目录

    /

    返回文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