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第二次大学生长江源科考圆满完成

李长安

李长安.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第二次大学生长江源科考圆满完成[J]. 地质科技通报, 2022, 41(5): 414-414.
引用本文: 李长安.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第二次大学生长江源科考圆满完成[J]. 地质科技通报, 2022, 41(5): 414-414.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第二次大学生长江源科考圆满完成

  • 长江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也是中华民族发展的重要支撑。以“共抓大保护”为导向深入推动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是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部署和推动的伟大事业,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实践的重要组成部分。为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深度服务长江大保护国家战略,献礼70周年校庆,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继2002年长江源首次科考之后,于2022年7月组织开展了第二次大学生长江源科考活动。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第二次大学生长江源科考不同于其他的长江源科考: 其一,以往由训练有素的专业队伍组成,此次以大学生为主体。其二,以往多为单学科的专业性科考,且以现状调查为主。此次则是一次地球科学综合考察,除了查明长江源的地质环境和生态环境现状,还要调查其演化历史;同时还涉及到长江源区的人文与社会调查。其三,此次除科考任务外,更是一次野外实践教学活动、一次大学生社会调查和一次野外生存训练活动。本次科考的主要任务可概括为:3科——科学考察、科学研究、科普宣传;3教——野外实践、野外课堂、野外生存;3社——社会调查、社会实践、社会(国情)认知。此次科考的主要目的:一是通过科考活动,掌握长江源区的地质环境与生态环境现状和演化历史,建立本底数据库的同时,为长江大保护、三江源国家公园建设、长江源区水-生态-环境演变与适应性保护提供对策性建议;二是通过跨学科野外课堂、野外实践教学和野外生存训练,探索新型人才的培养模式;三是通过社会调查、社会实践和长江大保护科普宣传等,加强大学生对我国的民族文化、社会与国情的深刻认知,引领大学生努力成为“共抓大保护”国家战略的传播者、实践者,探索大学生思政教育的新模式, 推动全社会共促长江大保护。

    2022年7月15日,由36名师生组成第二次大学生长江源科考队从武汉出发,历时15天,行进1万多公里,深入长江源区腹地开展科考。科考队分地质、地理、水文与生态、冰川勘测、人文与社科等5个专项组,并成立2个临时党支部。采取多学科“协同作战”,分别对长江源区的格拉丹东雪山、岗加曲巴冰川、沱沱河流域、尕尔曲流域等区域的地质、地貌、冰川、冻土、水资源、生态、经济社会等开展全面考察。主要工作及初步调查成果如下。

    地质方面:(1)围绕格拉丹东峰及其周缘地区新生代隆升剥露过程,在野外调查的基础上,系统采集了基岩样品、冰川沉积物样品和格拉丹东峰东侧的主要流域出水口的沉积物样品。拟通过对这些样品进行系统的分析测试及热历史模拟,分析长江源的隆升过程。(2)对长江源地区的活动构造-温泉裂谷边界断裂开展了详细构造变形和构造地貌分析,并就裂谷的活动与地热资源、地震活动相关性进行了分析。

    地理方面:通过遥感和实地考察,对长江源地区的冰川和冻土地貌、土地沙化及冻土退化的现状和历史、长江源水系发育历史、古地理变迁、古气候变化等方面开展了系统考察和采样。在多个地点发现了古风成沙丘,表明长江源区在挽近地质历史时期曾发生过严重的荒漠化;发现了末次冰期以来的多道古冰川终碛垄和多处古冰楔,可为探讨长江源区末次冰期冰川活动范围及古气候和古环境演化提供重要依据。通过对河谷地貌的调查,认为长江源头区的河谷在冰期时曾是冰川成因谷地,冰后期因冰川融化后被河流所占据。

    水文与生态方面:对长江源唐古拉山镇以上流域的水文、水环境、水生物、土壤、生物等进行了系统的面上调查,初步掌握了长江源区的生态环境现状,建立了该区的生态环境本底值,为长江源的生态环境监测打下了基础。

    冰川勘测以冰川、高程测量和钻取冰芯两项科考任务为主。在克服了高寒、缺氧、纵横交错冰裂缝等难以想象的困难后顺利完成了格拉丹东雪山冰川、高程测量任务;并利用我校自主研发的取芯设备,由大学生独立完成了长江源格拉丹东冰川冰芯样品的人工钻探取芯。

    在野外调查的同时,还入村串户,深入到牧场、藏包,对长江源区社会、经济、文化等进行了调研,并就“产业发展、牧民生活对比、生活幸福感、长江大保护、生态文明意识等”多个方面开展了问卷调查和访谈。随后,将就长江源区生态文明建设、绿色高质量发展和乡村综合性等形成一系列调查研究报告和咨询建议。

    在野外考察期间,科考队还面向当地居民及借助于新媒体技术在网上开展了一系列以长江大保护为主题的科普宣传活动。参观了高原环保卫士索南达杰的事迹展,在索南达杰纪念碑前开展了向环保卫士学习的主题党日和主题团日活动。在格拉丹东冰川前端,科考队举行了面向全国发起“长江大保护”倡议书的宣誓活动。

    科考队还在考察区设立了多个“实践基地“和“研究基地”,如在沱沱河第一水文站设立了“大学生长江源科考实践基地”;在唐古拉山镇政府设立了“中国地质大学(武汉)长江源生态文明与绿色发展研究基地”;在长江源村设立了“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大学生乡村振兴学校实践基地”,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党委书记黄晓玫、副校长王华及格尔木市副市长李玉芳共同为该基地揭牌。

    本次科考获得了许多新发现,掌握了长江源区地质环境的第一手资料;初步查明了考察区生态环境现状,并为后期科考和环境监测建立了本底数据。通过15天的艰苦跋涉,参与科考的大学生对“艰苦朴素,求真务实”的校训有了深刻的理解。在增长地质知识、提升野外实践能力的同时,锻炼了体魄和野外生存能力,提高了对“长江大保护”的重要性和“两山理论”的认识,坚定了为实现“宜居地球,美丽中国”的目标而献身的信心。

  • 加载中
计量
  • 文章访问数:  500
  • PDF下载量:  14
  • 被引次数: 0
出版历程
  • 网络出版日期:  2022-11-10

目录

    /

    返回文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