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洋陆转换带类型特征和形成机理及其在南海北部的表现特征

赵宏超 朱筱敏 葛家旺 张 维 施瑞生

赵宏超, 朱筱敏, 葛家旺, 张 维, 施瑞生. 洋陆转换带类型特征和形成机理及其在南海北部的表现特征[J]. 地质科技通报, 2018, 37(4): 51-60.
引用本文: 赵宏超, 朱筱敏, 葛家旺, 张 维, 施瑞生. 洋陆转换带类型特征和形成机理及其在南海北部的表现特征[J]. 地质科技通报, 2018, 37(4): 51-60.
Zhao Hongchao, Zhu Xiaomin, Ge Jiawang, Shi Ruisheng. Forming Mechanism and Types Characteristics of Ocean-Continent Transition and Its Performance in Northern South China Sea[J]. Bulletin of Geologic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2018, 37(4): 51-60.
Citation: Zhao Hongchao, Zhu Xiaomin, Ge Jiawang, Shi Ruisheng. Forming Mechanism and Types Characteristics of Ocean-Continent Transition and Its Performance in Northern South China Sea[J]. Bulletin of Geologic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2018, 37(4): 51-60.

洋陆转换带类型特征和形成机理及其在南海北部的表现特征

Forming Mechanism and Types Characteristics of Ocean-Continent Transition and Its Performance in Northern South China Sea

  • 摘要: 20世纪90年代以来,处于被动大陆边缘与洋盆接壤过渡地带的洋陆转换带(OCTs)因其上覆深水-超深水盆地群具有较大的工业性油气勘探潜力,且本身蕴含了丰富的岩石圈伸展破裂信息而备受关注,已成为当今国际学术研究热点。形成于被动大陆边缘伸展与洋盆扩张背景下的洋陆转换带具有地壳强烈减薄、宽30~170km、存在蛇纹岩或蛇纹石化橄榄岩、缺少铁镁质岩浆、梯度变化明显的地震波速度结构、较高的地表热流值等特殊的地质属性特征,根据岩浆活动的频繁与“Moho面”双层结构等具体信息将洋陆转换带划分为2型4类,即以岩浆剧烈活动、海倾地震反射体(SDRs)、高密度流体底侵和急剧减薄的陆壳为特征的岩浆型(A 类)和以海倾拆离断层发育、陆壳相对均匀减薄和贫岩浆作用为特征的非岩浆型(B1、B2、B3类)。基于 OCTs构造演化剖析了被动大陆边缘岩石圈伸展裂解进程,并将其总结为3个阶段:第一次纯剪切阶段(弥漫式平均伸展);简单剪切阶段(聚焦式细颈化-地幔出露);第二次纯剪切阶段(火山作用-岩石圈完全裂解)。在洋陆转换带的形成过程中,构造变形的“集中-迁移”现象对于上覆的深水-超深水盆地形态结构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国内外 OCTs研究历史和近况的系统调研成果表明,当前南海北部 OCTs研究主要反映各种地球物理参数特点,而对 OCTs的地质属性和界限仍然不清楚。以鹤山凹陷-双峰盆地为例的分析表明,南海北部发育海倾拆离断层和弱火山作用,洋陆转换带宽60~170km,东宽西窄,其中鹤山凹陷洋陆转换带宽约53.91km,为非典型的非岩浆型 B3类洋陆转换带;鹤山凹陷构造演化受洋陆转换带的形成机制控制。分析洋陆转换带的类型特征与形成机理对于了解南海北部被动大陆边缘构造演化、深水-超深水盆地的成因机理有重要启示作用。

     

  • 加载中
计量
  • 文章访问数:  1470
  • PDF下载量:  768
  • 被引次数: 0
出版历程
  • 刊出日期:  2018-07-31

目录

    /

    返回文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