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山型金矿床地质背景、地球化学特征和成矿模型研究综述
Review of Geological Background, Geochemical Characteristics and Ore-Forming Model of Orogenic Gold Deposits
-
摘要: 造山型金矿床与造山事件在时间和空间上具有十分密切的联系,对造山型金矿床的主要成矿时期、在世界和中国的分布规律、矿床地球化学特征以及成矿模型进行了总结.造山型金矿床成矿时间与大陆地壳生长过程中产生的热事件对应,主要形成于陆缘增生造山带,少量形成于陆-陆碰撞造山带.造山型金矿床的成矿流体具有低盐度(6%~12%)、富 CO2(10%~50%)的特征,可以与其他类型的金矿床进行区分.就地球化学特征而言,不同时代不同地区差别较大,如太古宙与元古宙造山型金矿床成矿流体的δ18O 值集中在6‰~11‰、δ13C值变化范围为0~-10‰,而显生宙造山型金矿床δ18O 值为7‰~13‰、δ13C值为0~-10‰;太古宙造山型金矿床中硫化物的δ34S值集中在0~9‰之间,而显生宙造山型金矿床则集中于0~10‰之间;各时代造山型金矿床成矿流体均相对富集 D同位素,δD值集中于-80‰~-20‰之间.Pb和Sr同位素虽然在示踪物质来源方面研究进展较大,但是仍不能很好地指示造山型金矿床成矿物质的来源.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地壳连续模式、变质脱挥发分模式、断层阀模式以及盆地尺度两阶段模式等成因模式先后被提出,用于描述造山型金矿床的形成过程,但关于造山型金矿床的成矿模式仍存在较大争议.
点击查看大图
计量
- 文章访问数: 1909
- PDF下载量: 1414
- 被引次数: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