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2017年  第36卷  第5期

基础地质
基于ArcGIS建模器的数据处理模型在摩洛哥地球化学填图中的应用
刘江涛, 吴发富, 王建雄, 向运川, El Hmidi Khalid
2017, 36(5): 1-6.
摘要:
〗随着我国一带一路战略部署的推进,我国在一带一路相关国家承担的地质调查任务也在逐步增加。地球化学填图由于其可靠性高、精度好、进度可控等原因,往往是国外地质调查工作的重要一环。地球化学调查工作主要环节包括野外样本采集、样本分析、数据处理及成图等。由于数据处理及成图决定了地球化学填图工作中地球化学异常的圈定及地球化学分布的判定,其模型和方法的研究越来越受到地质科学家的重视,并成为地球化学填图工作中的重要一环。设计了基于ArcGIS建模器的数据处理模型,并将其用于地球化学数据处理。该模型不仅实现了从地球化学采样数据分析到地球化学成图的自动化,而且模型可以在科研人员和生产人员之间共享。模型实现了地球化学填图工作中的以下主要功能:①地球化学各元素含量数据的批量插值;②元素的分类及异常提取;③用栅格数据表示的元素含量数据转换为矢量的等值线/面并平滑。该模型已成功应用于中国商务部援摩洛哥东阿特拉斯山地区1∶10万低密度地球化学填图项目,应用于包含3个工作区45种元素共7 974个地球化学样品的数据处理。成功地解决了项目有效工期短、数据分析任务重、输出图件质量要求高等问题,充分显示了模型的高效实用性,可望在未来地质调查工作中发挥巨大作用。
宁镇地区下蜀黄土粒度特征及其古环境意义
陈璞皎, 郑祥民, 周立旻, 刘峰
2017, 36(5): 7-13.
摘要:
黄土的粒径对于反映古季风强度变化、物源区环境变迁和黄土沉积后改造作用等具有重要的意义。中国东部宁镇地区位于东亚冬、夏季风交汇地带,在晚第四纪普遍发育下蜀黄土,它是研究东亚气候及季风演化的良好载体。对南京周家山、镇江圌山典型下蜀黄土剖面进行了系统的粒度特征分析,结果表明下蜀黄土风尘沉积是由“近源”粗颗粒物质和“远源”细颗粒物质共同作用的产物。周家山剖面粒度组分含量变化记录指示了下蜀黄土所经历的古气候环境较之西北黄土更为暖湿,经历了较之更强的后期风化成壤作用,大致上经历了2次完整的干冷-暖湿气候旋回。
毛乌素沙地晚第四纪地层特征与沙漠化研究综述
楚纯洁, 赵景波, 吴楠楠, 周金风
2017, 36(5): 14-21.
摘要:
毛乌素沙地保存着晚第四纪以来的多种沉积序列,记录了过去数十万年以来的古气候变化信息。其在地层发育上过渡性明显,以神木、榆林、横山、靖边及定边一线的沙漠-黄土边界带最为典型,主要有风成沉积和河湖相沉积2种类型,其中古风成砂是这2类沉积剖面的典型地层特征。随着地层记录、精确测年技术等现代沉积学方法的进步以及与历史地理、环境考古、遥感技术相结合的综合研究,晚第四纪以来毛乌素沙地的沙漠演变研究精度不断提高,毛乌素沙地进退在不同的时空尺度下与冷暖期的多旋回变化相适应,经历了沙丘固定与活化的多次转变。毛乌素沙地沙漠化研究在指标运用上多直接沿用黄土区的环境代用指标,有必要建立适合沙漠-黄土过渡地区的环境代用指标,且将气候环境物理替代性指标与元素地球化学以及生物学指标相结合。毛乌素沙地内部沉积速率快、受人类活动干扰较小的湖泊沉积物,对于提高沉积物的分辨率、恢复短时间尺度的环境变化过程也具有显著优势。
豫西宜阳南部地区中新生代地质构造特征分析及其演化过程
徐江红, 郑德顺, 刘思聪, 乔雨, 王振江, 李雨
2017, 36(5): 22-30.
摘要:
东秦岭-大别造山带是由中国华北、扬子两大板块俯冲碰撞而形成,其北缘的逆冲推覆构造带一直是国内外学者研究热点之一。豫西宜阳南部地区地处华北板块南缘,特殊的区域大地构造位置造成该地区经历了多期次构造运动,地质演化特征的双重性和构造的多期次性决定了豫西宜阳南部地区基础地质研究的必要性。通过野外地表地质调查和构造解析等方法,详细描述和分析了研究区构造的几何学特征,在此基础上恢复了其运动演化过程。研究结果表明:①豫西宜阳南部地区以褶皱、逆冲推覆构造为主。主要发育了李沟向斜、祖师庙-水河沟断层、陈宅-吕沟逆冲断层和兰家门逆冲断层。②中生代陆内构造演化分为以下4个阶段:印支期-早燕山期,华北板块和扬子板块的NS向碰撞挤压,发育了李沟向斜;中-晚燕山期,李沟向斜核部逐步发生伸展变形,发育了NW向正断层;燕山末期,随着北秦岭反向逆冲推覆带北向扩展,NW向陈宅-吕沟逆冲断层和兰家门逆冲断层依次发育,呈前展式叠瓦扇式逆冲;喜马拉雅期,以伸展走滑为主,发育了NNE向正断层。该研究能为秦岭-大别造山带对华北南缘的构造发育及演化过程的影响提供依据。
塔中西北部顺西地区良里塔格组层序地层格架划分
唐鹏, 蔡忠贤, 漆立新, 云露, 张恒, 井康康, 何君毅
2017, 36(5): 31-39.
摘要:
层序地层格架和沉积旋回的分析是碳酸盐岩储层地质研究的基础。运用小波变换和INPEFA测井旋回分析技术对塔中顺西地区良里塔格组层序旋回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自下而上可划分为3个层序和8个准层序组。其中,SQ1、SQ2主要分布在良里塔格组中下段,均可进一步划分3个准层序组;SQ3主要分布在良里塔格组上段,可细分为2个准层序组;SQ3几乎对应于良里塔格组泥质条带灰岩段,为一个夭折的层序。基于研究区良里塔格组储层的测井评价,阐述了层序地层格架内储层的分布特征,认为SQ2控制了有利储层的分布。这对于深入探讨良里塔格组储层的分布规律和成因机制具有重要的意义。
秦岭造山带东段中新生代的隆升:洛南、山阳盆地碎屑颗粒磷灰石裂变径迹记录
徐世钊, 余尚江, 李玮, 宁奥杰, 郑成鹏
2017, 36(5): 40-47.
摘要:
前人已经对秦岭造山带西部、中部、邻区以及东大别地区进行了大量中新生代隆升-剥露的研究工作,但对东秦岭地区的研究工作很少,东秦岭中新生代期间的隆升-剥露过程是否具有均一性,目前仍没有确切的认识。为了获得东秦岭地区中生代以来的隆升-剥露信息,对商丹断裂带两侧的洛南、山阳盆地碎屑颗粒磷灰石进行了裂变径迹的热年代学研究。研究表明,根据地温梯度计算得到洛南盆地的物源区宽坪群、陶湾群在白垩纪(104.4~68 Ma)期间的平均剥露冷却率为4.05℃/Ma,平均剥露速率为0.18 km/Ma;山阳盆地的物源区刘岭群在白垩纪到古新世(129.6~64 Ma)期间的平均剥露冷却率为2.95℃/Ma,平均剥露速率为0.12 km/Ma,反映出当时南北秦岭的剥蚀-隆升具有不均一性,北秦岭剥露速率要比南秦岭高。
贵州绥阳响水洞洞穴壶穴形态的形成与发育
张结, 周忠发, 潘艳喜, 殷超, 汪炎林, 田衷珲, 曹明达, 张绍云
2017, 36(5): 48-53.
摘要:
为探究响水洞壶穴的形成和演化的机理,对白云岩地区洞穴壶穴形态特征(长轴长、短轴长、深度、长轴所对应的走向及洞道走向等)进行了详细测量,并运用统计学分析方法从定量的角度描述了洞穴壶穴的形成和发育过程。结果表明,壶穴的形成和发育过程不仅与流速有关,还与洞道走向、洞道宽窄、弯曲程度和流水特征有关;壶穴的空间分布与洞道走向有着密切的关系,因其形态受节理构造、流水形式等作用控制,其长轴走向具有一定的选择性;对壶穴长、短轴作对数变换后之间具有很好的线性关系,其回归曲线是幂<1的函数曲线;而对长轴和短轴与深度作对数变换后之间相关性较差,回归曲线分别是幂<1和幂>1的曲线,故而在壶穴发育的过程中,其形态和流水作用的形式也是随机的;喀斯特洞穴壶穴是地下河下切的侵蚀形式之一, 在下切强烈的洞段,其形成时间相对较短,且发育不充分,难以长久保存,因此现代地下河的壶穴即是现代壶穴。对喀斯特地区地下河道中壶穴的分析和研究,丰富了岩石坑穴的研究,对岩石地貌学的研究具有一定的意义。
矿产地质
鄂尔多斯盆地陆相页岩吸附规律研究
郭平, 张伟, 李赟, 汪周华, 田凯凯
2017, 36(5): 54-59.
摘要:
为了研究鄂尔多斯盆地延长组陆相页岩的吸附能力,选取粒度为0.28~0.18 mm(60~80目)的页岩样品,运用吸附等温测试实验研究了温度、压力、有机碳含量、含水饱和度对页岩吸附规律的影响,对比研究了不同气体在页岩上的吸附能力;运用Langmuir吸附模型拟合实验结果,探索了不同影响因素与拟合参数之间的相互关系。研究表明:吸附量随压力、有机碳含量的增加逐渐升高;随温度的升高而降低;在含水的情况下,气体的吸附量减小;不同气体的吸附能力大小依次为:CO2>CH4>N2。Langmuir吸附模型可以很好地描述测试压力范围内气体的吸附规律,根据拟合参数与温度、有机碳含量之间的线性关系,对Langmuir吸附模型进行了修正,预测出了不同深度、不同有机碳含量下的页岩气吸附量,验证了页岩气在高压下的“负吸附”现象。
东非Morondava盆地Tsimiroro稠油油田成藏特征
何文祥, 江凯禧, 万欢, 郭清正, 李晶晶, 赵才顺
2017, 36(5): 60-68.
摘要:
为深入认识东非马达加斯加Morondava盆地Tsimiroro稠油油田成藏特征和分布规律,基于油气成藏理论,对Tsimiroro稠油油田成藏条件进行了详细分析,建立了其稠油成藏模式,明确了成藏主控制因素。研究结果表明:Tsimiroro稠油油田成藏具有生储盖条件优越、“双凹”供烃、断裂输导、近源运聚及凸起带富集的特征。在晚侏罗世-早白垩世,来自东、西部2个凹陷带的原油沿油源断裂近距离运移至中央凸起带构造圈闭中聚集成藏,由于断裂发育及埋藏浅,原油遭受了严重生物降解而稠变。生烃凹陷的分布格局、中央凸起带构造抬升及由此发育的油源断裂和构造圈闭则直接控制了油藏的空间分布范围。
印度河盆地下白垩统海相三角洲沉积与油气富集规律
陈旭, 王红梅, 谢锐杰, 杨建房, 刘彩芹, 柯钦
2017, 36(5): 69-75.
摘要:
海相三角洲砂岩是下印度河盆地重要的油气储集类型和油气勘探目标。以M区块为例,综合运用岩心、测井、地震及分析化验资料,结合区域地质背景,开展了受水流和波浪作用的海相三角洲沉积特征研究,并总结了适合该区的三角洲沉积模式。研究表明:研究区三角洲识别出4个亚相,包含三角洲平原亚相、内前缘亚相、外前缘亚相和前三角洲亚相,三角洲前缘亚相面积大,平面上呈现向海凸出的半圆形或朵叶轮廓,内前缘亚相靠岸地带三角洲呈建设性,以水下分流河道砂岩为骨架砂体,而外前缘亚相末端指状砂体受到波浪和潮汐作用的冲刷改造,形成大面积分布、独具特色的席状砂体;最后指出了三角洲不同相带砂体与油气分布的关系,为油气勘探部署决策提供了依据。
俄罗斯主要含油气盆地油气地质特征与成藏模式
陈景阳, 蔡文杰, 张洋, 龙旭, 王涛
2017, 36(5): 76-84.
摘要:
俄罗斯区域构造演化复杂,含油气盆地类型众多,油气地质特征和资源规模彼此差异巨大,盆地间缺少横向对比研究。基于最新的IHS数据库,通过对构造演化、沉积充填和基本石油地质条件的分析,总结了14个主要含油气盆地的盆地类型划分、油气地质条件类比、成藏主控因素和油气成藏模式,指明了未来需要重点关注的盆地。综合分析表明:俄罗斯含油气盆地具有以发育叠合盆地为主、单旋回盆地伴生的特点;存在4期主力烃源岩、4套主要成藏组合和3种成藏模式,储量发现规模受控于成藏模式,其中单旋回盆地封闭型成藏的油气资源最为丰富,其次分别为叠合盆地中的调整型成藏和改造型成藏。
低油价下精细油藏描述研究的思考与对策
陈欢庆, 石成方, 胡海燕, 吴洪彪, 曹晨
2017, 36(5): 85-91.
摘要:
为了应对目前国内外低油价的挑战,对精细油藏描述面临的问题进行了思考和总结。通过对国内外资料的调研和分析,结合自身科研实践,提出了相应的对策。认为在目前低油价的形势下,“降本增效”是进行精细油藏描述研究必须坚持的原则。在此原则指导下,精细油藏描述研究中应该加强8个方面的工作,分别是科学谋划基础资料录取、合理设置研究项目、突出重点研究内容、注重研究成果在生产中的应用实效、数字化油藏建设以提高精细油藏描述研究的信息化水平、加强研究过程和成果的质量控制、利用新方法新技术“降本增效”、充分重视经济有效性问题。低油价对精细油藏描述研究提出了挑战,同时也带来了转型发展的机遇。
西非被动大陆边缘盆地深水沉积体系特征
程涛, 于水, 陶维祥, 郝立华, 沈野, 马金苹, 刘小龙
2017, 36(5): 92-101.
摘要:
深水沉积砂岩储层是近年来全球油气勘探重点领域之一,对于深水沉积模式认识、沉积类型划分、储层分布规律及宏观演化规律能否实现系统深入的认知也成为制约全球油气勘探获得更多突破的关键问题之一。以典型深水沉积广泛发育的西非被动大陆边缘尼日尔三角洲盆地和刚果扇盆地为研究区,以地震资料为主,钻井资料为辅,开展针对性的深水沉积体系层序界面识别,明确研究区层序及体系域划分方案,建立深水沉积层序地层格架;综合2个研究区的深水沉积特征,探索建立了一套西非地区的深水沉积类型的划分方案,将其划分为陆坡峡谷、块体流、水道体、朵叶体、半深海泥5种亚相;将块体流细化为滑移体和滑塌碎屑流2种微相,将水道体进一步划分为高侵蚀充填型水道、低侵蚀过路加积型水道、过路高弯度水道、废弃水道、堤岸-漫溢5种微相,将朵叶体细分为末端朵叶和决口扇朵叶2种微相;同时系统总结解剖了各微相的岩性组合、地震反射及平面发育特征;深入分析了研究区深水沉积体系的宏观演化特征及展布规律,认识到尼日尔三角洲盆地深水沉积体系中水道体和朵叶体均有发育,自下向上,随着相对海平面先下降再上升的过程,早期主要发育朵叶体沉积,晚期则转变为以发育大型浊积水道为主。刚果扇盆地深水沉积则主要为水道体沉积,朵叶体较少发育, 早期水道规模小,中期开始发育多支复合水道并呈退积趋势,水道发育程度逐渐降低,至晚期水道能量及侵蚀能力复又转强,甚至形成较大的陆坡峡谷及多支水道体。
西非下刚果盆地Madingo组烃源岩地球物理综合评价
黄兴, 杨香华, 朱红涛, 邓运华, 康洪全, 王波, 黄众, 张璐
2017, 36(5): 102-111.
摘要:
下刚果盆地Madingo组海相烃源岩发育于海平面快速上升时期,Madingo组地层沉积速度极其缓慢,沉积厚度薄,沉积时间跨度大,属于典型的凝缩段沉积。以ΔlgR技术、GR曲线旋回分析法为手段,对照地球化学方法的研究结果对下刚果盆地烃源岩进行了研究。研究表明,下刚果盆地Madingo组烃源岩发育期与有机质的勃发期和最大海泛期相对应,发育3段富有机质硅质混合细粒岩相,其中Madingo组中段和上段为有机质富集段,有效烃源岩总厚度为200~600 m,且干酪根类型多为Ⅰ型-Ⅱ1型,以倾油为主。
西非科特迪瓦盆地深水区油气地质特征及成藏主控因素
张凤廉, 屈红军, 张功成, 赵冲, 冯杨伟
2017, 36(5): 112-117.
摘要:
科特迪瓦盆地位于西非几内亚湾北部,为典型的转换型大陆边缘盆地,是目前世界深水油气勘探的热点区域。以科特迪瓦盆地的构造演化、油气地质条件以及油气田最新发现为基础,采用油气地质综合分析方法,明确了盆地深水油气成藏的主控因素,可以为进一步明确勘探目标提供帮助,并为同类型盆地的油气勘探提供借鉴。研究表明,目前盆地共发育3套烃源岩,3套储层及多套盖层。盆地内最主要的深水成藏组合为上白垩统自生自储式和下生上储式成藏组合,其烃源岩为上白垩统森诺曼阶-土伦阶厚层海相页岩;储层主要是土伦阶-森纳阶深水浊积扇砂体;盖层主要是上覆新生界厚层海相页岩。盆地深水油气成藏主控因素为深水浊积扇和断层,二者相匹配共同控制油气成藏。
沁水盆地南部煤层气地球化学特征及影响因素
肖七林, 张曼婷, 刘颖, 纪彦波, 董钟骏, 万永刚
2017, 36(5): 118-124.
摘要:
为进一步厘清沁水盆地高阶煤煤层气富集机理,综合运用地球化学分析测试技术,系统刻画了沁水盆地南部煤层含气量和煤层气分子组成特征,初步探讨了其影响因素。研究结果显示沁水盆地南部各区块煤层含气量呈南高北低分布趋势。煤层含气量与煤化程度具有显著正相关性,这可能与煤层内有机孔隙发育关系密切;与煤层厚度,尤其薄煤层厚度(≤2 m)具显著正相关性,当煤层厚度大于2 m时这种相关性反而不甚明显,表明研究区煤层气赋存状态以吸附态为主,薄煤层中气体饱和度相对较低;含气量与煤层埋深和上覆地层剥蚀量之间在南部区块没有显著相关性,在北部区块呈现出弱相关性,表明煤层气主要以吸附态存在,北部区块保存状况可能相对较好。研究区煤层气属于典型干气,南部区块煤层气甲烷含量和稳定碳同位素值均较北部区块高,非烃气体含量则相对较低。煤化作用程度是控制煤层气分子组成和煤层甲烷稳定碳同位素组成的重要因素。煤层气吸附-解吸-扩散-运移散失可导致煤层气富含CO2,甲烷稳定碳同位素值偏重。次生生物气的生成对部分煤层甲烷稳定碳同位素组成影响显著。该研究对于寻找沁水盆地煤层气“甜点”区具有重要意义。
复杂断块区新近系河流相砂体有利成藏条件研究:以南堡凹陷42区为例
王子嵩, 赵隆顺, 陈吉, 宋宝顺, 商琳
2017, 36(5): 125-132.
摘要:
〗复杂断块区较其他地区油气勘探开发难度大,尤其在滚动开发阶段,有效评价成藏潜力、筛选下步开发目标是开发面临的重大难题之一。目前,南堡凹陷42区处于滚动开发阶段初期,面临储量和产量不足的困境。为了发现油气藏,打开滚动开发局面,以南堡42区新近系河流相为例,通过分析油气藏分布特征,深层次剖析了油气成藏主控因素,总结了油气成藏模式,明确了有利成藏条件。研究表明:①纵向上,油气藏分布层系广、分布零散,横向上,油气藏形状不规则;内部油气层呈“簇状”发育,油气层厚度薄、横向变化快、井间连续性差;②工区发育构造、构造-岩性和岩性3类油气藏,油气成藏主要受到断层封闭性和河道边界的控制,油气成藏存在“拦河坝”成藏和“上倾孤立砂体”成藏2种成藏模式;③泥岩背景中的薄层砂体集中段、有利断层封闭段、被断层截断河道的高部位是油气成藏的3个有利地质条件。该研究成果为南堡42区下步滚动潜力评价提供了理论指导,并对其他同类型复杂断块区的滚动潜力评价具有一定借鉴意义。
湖盆重力流沉积特征及模式:以鄂尔多斯盆地及滦平盆地为例
刘策, 于炳松, 蒋锐, 谭聪, 罗忠, 刘润达
2017, 36(5): 133-142.
摘要:
湖盆中心重力流砂体已经成为我国陆相盆地勘探的重要目标。通过对鄂尔多斯盆地浅水坳陷型湖盆以及滦平盆地早白垩世断陷型湖盆内部的重力流沉积体的研究,取得了以下2点主要认识:①鄂尔多斯盆地上三叠统延长组的重力流发育受到湖盆强烈坳陷作用以及湖平面下降2方面因素控制,重力流分布以大规模平铺-毯式为主,没有明显的沟道沉积,岩性偏细,流体性质以牵引流为主;②滦平盆地下白垩统西瓜组重力流发育受到控盆断层活动控制,碎屑物质迅速入湖,冲刷侵蚀作用明显,结构及成分成熟度低,流体性质主要为碎屑流。在2点认识基础之上总结了坳陷型湖盆以及断陷型湖盆两类盆地3类重力流沉积模式,丰富了陆相湖盆重力流理论体系。
豫西寺家沟金矿床氢氧硫同位素特征及地质意义
2017, 36(5): 143-147.
摘要:
(河南省有色金属地质矿产局第一地质大队, 郑州 450016)〖JZ)〗〖HT〗〖KH1D〗〖GK2!2〗〖HT5H〗摘〓要:〖HT5,6F〗豫西寺家沟金矿床是崤山地区主要金属矿床之一,是典型的蚀变破碎带型金矿床,对矿床主要矿脉矿石进行的氢氧硫同位素研究显示:寺家沟金矿床矿石δDVSMOW 范围为-97‰~-74‰,平均-88‰,δ18OVSMOW范围为9.9‰~14.5‰,平均12.5‰,在寺家沟金矿床金矿δD-δ18O图上,所有数据落在岩浆水和变质水的范围之下或临近,表明金矿的氢氧同位素组成较为复杂,类似于岩浆水和变质水;硫同位素δ34S介于2.29‰~5.66‰,平均3.28‰,硫同位素组成较均一,以较小的正值为特征,与幔源硫特征较为接近,表明硫主要来源于地幔。综合分析认为,寺家沟金矿床成矿物质以幔源物质为主。
重力流沉积砂岩的成因、改造及油气勘探意义
陈宇航, 朱增伍, 贾鹏, 孙晓光, 王君
2017, 36(5): 148-155.
摘要:
在前人研究基础上,结合最新研究成果,以深水砂岩形成为线索,讨论重力流沉积砂岩成因机制以及后期底流改造作用,分析争议问题,探讨解决方法,并揭示油气勘探意义。重力流沉积砂岩成因机制复杂,将浊流严格定义为紊流支撑,悬浮沉降的重力流,有利于砂岩成因机制解释及砂体分布预测。具有正粒序构造的砂岩为浊流成因,块状砂岩和逆粒序砂岩为砂质碎屑流成因。浊流砂岩沉积在平面上向四周散开,形成朵叶状砂体,碎屑流砂岩沉积沿流体搬运方向展布,形成舌状砂体。重力流沉积受后期底流改造而形成含牵引流构造的砂岩,但牵引流构造不是底流改造砂体所特有的标志,需结合砂体分布特征及沉积环境加以鉴别。水道内重力流沉积受底流影响,天然堤不对称发育,水道发生单向迁移,砂体平面展布范围变大,但砂体垂向厚度变小。同时,受底流改造的天然堤之间会形成局部负向地形,为后期水道、朵体有利沉积场所,易形成连续垂向叠置砂体。深水砂岩预测需将重力流沉积和底流改造结合起来。
下扬子地区下寒武统富有机质页岩的岩相与沉积环境
2017, 36(5): 156-163.
摘要:
识别不同的页岩岩相是非常规页岩油气勘探开发的关键步骤。下扬子地区下寒武统海相页岩沉积于深水的被动大陆边缘盆地,为潜在的页岩气勘探目的层系。划分出下扬子地区XY1井下寒武统富有机质页岩的岩相类型,并确定了岩相与有机质丰度(TOC)的关系。根据沉积物的岩性、沉积构造、矿物组分、含有物、伽马测井等特征,识别出下寒武统富有机质页岩段的4种岩相:①纹层状硅岩岩相;②含海绵骨针硅质页岩岩相;③灰质泥岩岩相;④纹层状灰岩岩相。XY1井下寒武统富有机质页岩形成于深水下斜坡相-盆地相。纹层状硅岩岩相和含海绵骨针硅质页岩岩相沉积于盆地相,沉积界面位于风暴浪基面和碳酸盐岩补偿深度(CCD)之下,缺氧的还原环境有利于有机质保存,纹层状硅岩w(TOC)>10%,含海绵骨针硅质页岩w(TOC)为2%~10%。纹层状灰岩岩相和灰质泥岩岩相沉积于下斜坡相,其沉积界面位于碳酸盐岩补偿深度(CCD)附近或之上,不利于有机质富集,w(TOC)一般小于2%,表明岩相控制了有机质丰度(TOC)。
西藏仲巴县玛浪勒铜矿床地质特征及流体包裹体研究
栾康, 郑有业, 高顺宝, 伍登浩, 巩学鹏, 田坎, 姜军胜, 张永超
2017, 36(5): 164-172.
摘要:
玛浪勒铜矿床位于西藏仲巴县隆格尔乡,大地构造位置属于措勤-申扎火山岩浆弧。矿体呈脉状产于灰岩与则弄群安山岩及安山质晶屑凝灰岩的接触带及其附近。基于矿床野外地质特征、室内岩矿鉴定以及流体包裹体显微测温的研究表明:玛浪勒铜矿床至少存在2个阶段的成矿作用,即方解石-硫化物阶段和后期地下水热液叠加改造阶段。石英和方解石主要发育富液相的气液两相包裹体,其中,方解石-硫化物成矿阶段的包裹体均一温度为177~271℃,盐度w(NaCleqv)为5.26%~20.37%;地下水热液叠加改造阶段的均一温度为118~170℃,盐度w(NaCleqv)为1.91%~16.15%。成矿流体密度为0.90~1.07 g/cm3,估算成矿压力为9.16~26.84 MPa,对应的成矿深度为0.92~2.68 km。基于赋矿安山岩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亏损高场强元素的地球化学特征分析表明,该矿床形成于班公湖-怒江特提斯洋南向俯冲的构造背景下,为与火山期后热液相关的浅成低温热液矿床。区域该类型矿产勘查最新进展的综合分析表明,在措勤-申扎火山岩浆弧上寻找与火山期后热液相关铜矿床的潜力较大。
承德地区隐伏矿综合信息成矿预测
谢迎春, 熊盛青, 董双发, 邓国武, 汪冰, 程思思, 范芳, 李川平
2017, 36(5): 173-180.
摘要:
承德地区是我国重要的金属矿化集中区之一,已发现内生金属矿床、矿(化)点300余处,以金、铜、磁铁矿为主,钒钛磁铁矿储量居全国第二位。数十年来其内生金属矿产开发利用程度较高,很多矿山可采储量已近枯竭。为了进一步寻找隐伏矿、盲矿和难识别矿,利用高精度航空伽马能谱数据、航空磁法测量数据、中-高分辨率多尺度遥感影像、重力和化探等资料,采用多源信息集成技术,对承德地区的深部及浅部构造特征、隐伏岩体分布及矿化蚀变信息等进行了分析研究,运用层次分析法建立了热液型、矽卡岩型和斑岩型隐伏矿(盲矿)综合地质信息预测模型,圈定了12个成矿远景区,并优选了西大山、水泉子等18个找矿靶区,在其中4处已发现明显矿化现象,樱桃沟门钼铅锌含量达到工业品位,取得了较好的找矿效果。
黔南独山锑矿田找矿突破思路及找矿模型
潘金权, 孙俊, 沈维佳, 陈召拾, 伍登浩
2017, 36(5): 181-186.
摘要:
独山锑矿田是贵州省重要的锑产地之一,矿田内多数矿床面临资源枯竭,急需深部外围找矿突破以延续矿山的生产。目前对矿田内的找矿模式研究较少,尚未建立适合现阶段勘查程度的找矿模型,在本次勘查工作中半坡矿床外围取得了较大的找矿突破。在此基础上,总结了本次找矿工作的思路,建立了预普查阶段的找矿模型,填补了矿田找矿模型方面的研究空缺。本次实现突破的勘查方法组合为:地质+岩石地球化学+地球物理(CSAMT)+钻探。
湖南省城步县落家冲钨矿床地质特征及找矿前景分析
杜云, 罗小亚, 黄革非, 田磊, 王敬元, 樊晖, 周立同
2017, 36(5): 187-194.
摘要:
湖南省城步县落家冲钨矿床是近年通过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调查项目的工作新发现的一个钨矿床。该矿床位于苗儿山复式岩体北西部接触带中的北东向钨铜成矿带上,发育有2种不同类型的钨矿脉,分别是:(电气石-)石英细脉带型钨矿脉和构造蚀变带型钨矿脉。其中(电气石-)石英细脉带型钨矿可类比湖南省汝城县高坳背钨矿和广东省乐昌市和尚田钨矿,为一种全新的具有“五层楼+地下室”成矿特征的钨矿,具有成为大中型钨矿床的远景。该矿床的成岩成矿时代均为加里东晚期,且成矿时间略晚于成岩时间,表明该矿床的成岩和成矿过程在空间和时间上都具有密切的联系,同时也表明加里东晚期是南岭地区一个重要的成岩成矿时代。该矿床的发现对于重新探讨苗儿山复式岩体的成矿时代和成岩成矿机制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对于在苗儿山岩体中,乃至整个南岭地区寻找新类型的钨矿床——产于花岗岩中的具有“五层楼+地下室”成矿特征的钨矿床,更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西天山阿希金矿床围岩蚀变
刘占坤, 毛先成, 潘敏, 和平贤
2017, 36(5): 195-203.
摘要:
阿希金矿是西天山地区典型的低硫型浅成低温热液型金矿床,发育了以矿体为中心,向外依次为硅化、黄铁绢英岩化和青磐岩化的蚀变分带。对矿区火山岩和蚀变岩型矿石的主量、微量元素进行了测试,并借助Isocon法对黄铁绢英岩化、硅化和石英-碳酸盐化进行了元素质量迁移定量计算。结果表明:黄铁绢英岩化岩石富集SiO2、K2O、Ag、As、Mo、Bi和Pb,亏损CaO、Na2O、Sr、Cs和Ba;硅化过程中富集SiO2、Bi、Pb、Ag和As,而MgO、CaO、Na2O、Ba和U出现亏损;石英-碳酸盐化过程中元素迁移量较大,主要富集SiO2、MgO、CaO、Li、Ba和As,亏损K2O、Na2O、P2O5、Pb和Zn等元素。结合蚀变岩石显微特征,认为热液蚀变过程中的元素迁移与矿物的蚀变或生成直接相关,而且含Au络合物在Au成矿中扮演重要角色。
工程地质
前期含水率对浅层滑坡降雨入渗及稳定性影响研究
唐扬, 殷坤龙, 夏辉
2017, 36(5): 204-208.
摘要:
降雨是诱发滑坡的主要因素之一。目前普遍认为,湿润锋下移导致的土体基质吸力减少是降雨影响滑坡失稳的主要原因,而土壤前期含水率是影响湿润锋下移过程的重要因素之一。基于GreenAmpt模型,推导了考虑坡角影响下的滑坡体降雨入渗表达式,同时,结合无限斜坡模型分析了持续稳定的降雨条件下滑坡体稳定性的变化情况,探讨了前期含水率对于降雨过程中浅层滑坡稳定性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随着降雨的持续进行,浅层滑坡稳定性开始下降较快,之后趋于平缓。前期含水率会影响湿润锋的下移速度,当前期含水率分别为0.32,0.36,0.40时,湿润锋下移速度分别为0.109,0.173,0.42 m/h,说明前期含水率越大,湿润锋下移的速度越快;而前期含水率对于浅层滑坡稳定性的影响主要在降雨初期。
基于统一强度理论多层滑坡体中抗滑桩最大桩间距研究
张海宽, 张友, 刘涛, 李长冬
2017, 36(5): 209-215.
摘要:
抗滑桩是防治滑坡的重要工程措施之一,桩间距是抗滑桩设计中的一个重要参数。已有的桩间距研究主要是针对单层均质滑坡,但实际工程中多数滑坡体是多层的,因此对多层滑坡体抗滑桩桩间距的研究就显得尤为重要。在研究多层滑坡体中的抗滑桩最大桩间距时,在确定滑坡体中的最危险滑体后,考虑多层滑体相互作用,运用滑坡推力分布函数及土体抗力分布函数对最危险滑体进行了受力分析,基于统一强度理论对最危险滑体的平衡条件与土拱强度条件进行了研究,推导出了抗滑桩最大桩间距方程。最后对2个实例进行了计算,计算实例1说明了该计算方法在计算多层滑坡体中最大桩间距时,计算结果偏于安全,计算实例2厚坝滑坡验证了运用滑坡推力分布函数使最大桩间距计算结果更合理。
环境地质
福建省德化县金矿区民间冶炼活动相关的土壤与大气汞污染特征
乔胜英, 刘江, 胡方泱, 张昕, 蔺强强, 吕串, 王瀚博
2017, 36(5): 216-221.
摘要:
民间小规模金矿混汞冶炼活动因缺乏环保措施常常造成周围环境严重的汞污染,目前已被认定为全球最大的人为汞污染排放源。福建省德化县山区土壤汞含量异常升高和该地区民间小规模金矿冶炼活动密切相关,对当地土壤总汞、大气总汞污染分布及土壤表面汞释放的调查研究表明:金矿区周边村子稻田土壤汞平均质量分数达(5.180±7.191)mg/kg,距金矿最近民间冶炼活动最集中的邱村稻田总汞质量分数平均值达到(15.658±12.726)mg/kg,随着距离金矿点越远民间冶炼活动减少,土壤总汞含量呈下降趋势。[JP2]区域大气总汞平均质量浓度为(36.4±24.3)ng/m3,邱村大气总汞质量浓度平均值(77.2±42.4)ng/m3;工作区4个土-气界面汞通量均值分别为:华口(109.6±55.9)ng/(m2h),邱村(97.1±36.1)ng/(m2h),大安(63.5±12.6)ng/(m2h),中仙(25.9±23.5 ng/(m2h)。因地形复杂,微气象条件差异及土地利用差异等综合因素制约,土壤汞含量与大气总汞含量、释放通量间没有显著相关关系,华口测点土壤释汞通量最大。工作区民间金矿冶炼活动历史造成当地环境的汞污染及其环境影响将长期存在。
技术方法
牙轮钻头牙齿磨损的数值模拟
邓嵘, 李向东, 丰波, 邱顺佐, 李孟华
2017, 36(5): 222-227.
摘要:
采用拉宾诺维奇磨粒磨损模型,通过实验确定了模型中牙齿磨粒磨损系数Kε。运用有限元软件建立了牙轮钻头与岩石互作用模型。用网格重划分法和并行计算技术解决了岩石网格变形大、求解速度慢等问题。分析了3种齿形的牙齿磨损、牙齿磨损形貌,并与现场实验钻头磨损情况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所建立的有限元模型能比较准确地预测牙齿寿命及其磨损形貌;探索了机械钻速、转速和岩石与牙齿磨损量之间的关系,为合理选择钻头型号、推荐钻井参数提供了依据。
青海东昆仑重点成矿带岩石钻进特性及金刚石钻头使用效果分析
高元宏, 梁俭, 刘鹏, 潘秉锁, 刘海声, 应春业
2017, 36(5): 228-231.
摘要:
为了解决青海东昆仑重点成矿带金刚石钻进中钻头使用寿命较短的问题,对该区域典型岩石的研磨性、可钻性进行了测试分析,并对影响钻头寿命的因素进行了现场调研。测试结果表明:岩石的研磨性主要在5~6级,可钻性为7~8级。回归统计分析表明,影响钻头寿命的显著因素是钻孔深度和钻头回转速度:钻孔越深,转速越高,钻头寿命越短;认为这是由于地层漏失,导致环空粗颗粒岩屑不断累积,造成钻头重复破碎岩屑、拉槽和微烧,从而降低了钻头的寿命。
南海珊瑚礁本底调查“琛科一井”钻探工艺
宋继伟, 蒋国盛, 李勇
2017, 36(5): 232-237.
摘要:
〗南海珊瑚礁拥有巨大的资源潜力和科研价值,通过西沙群岛琛航岛“琛科一井”的实施,拟摸清南海珊瑚礁大致分层及地质本底。从钻孔基本信息、工程概况、钻进工艺等方面,介绍和探讨了南海珊瑚礁本底调查“琛科一井”的钻探工艺。结果表明:①3套钻具配合扫孔、无固相钻井液配合正循环大泵量工艺异地层洗孔、“水锤效应”震动砂液化等工艺能有效处理泻湖相珊瑚砂层的埋钻事故;②超前钻头和半合管配合使用能确保礁格架地层岩心采取率;③在受钻孔摄像限制不能使用低固相钻井液条件下,不同标准多口径钻孔级配快速穿越后套管封隔是有效的成井方法。研究成果可为类似区域的珊瑚礁取心钻探提供借鉴作用。
乌蒙山区探采结合井位探测物探方法综合研究
李富, 邓国仕, 王德伟, 周一敏, 唐业旗
2017, 36(5): 238-243.
摘要:
乌蒙山区水资源严重缺乏,不仅影响当地人民群众生活用水,还制约了当地经济发展。结合本地区找基岩裂水的地质、地球物理前提,优选了高密度电阻率法、激电测深和视电阻率测井法3种物探方法,从定性-定量-验证三层次,提出了地球物理综合找水方法技术组合,克服了单一物探方法本身固有的局限性,多种物探方法可以相互验证;利用半衰时、衰减度等物探新技术进行综合处理与解释,可以提高找水资料利用程度,更准确地对探采结合井进行定位。根据高密度电阻率法和激电测量成果,与钻孔的实际深度进行对比,得出误差均小于5%,说明该方法组合能经济、快速、有效地确定基岩、含水性地层的埋深,可以为该区域开展类似的地下水勘查提供一定的技术支撑。
欠压实低速泥岩对地震反射及AVO的影响
李 芳, 邓 勇, 刘仕友, 廖 键
2017, 36(5): 244-248.
摘要:
莺歌海盆地高温高压地层由于晚期快速沉降和快速沉积形成了巨厚的欠压实低速泥岩带,目前东方区中深层已发现多个高温高压气藏,其岩石物理规律清晰,气层顶面地震反射特征以强振幅波谷反射为主,AVO特征明显。然而,乐东区高温高压地层地震反射特征与东方区截然不同,AVO特征复杂,严重制约了乐东区高温高压气藏的勘探。从区域地震岩石物理统计规律出发,总结了乐东区地震反射振幅和AVO特征的影响因素,研究发现,乐东区高温高压地层欠压实趋势复杂,低速泥岩速度变化范围大,直接影响气层顶面的地震反射特征和AVO特征。AVO理论模拟表明,受上覆低速泥岩速度范围的影响,AVO-孔隙度模板发生明显变化,通过分析上覆低速泥岩的速度,可以有效预测储层的孔隙度大小,实际钻井结果验证了该方法预测孔隙度的有效性,为莺歌海盆地乐东区高温高压地层下一步有利目标搜寻和勘探提供了有效的指导。
塔里木盆地顺南地区火山口地震勘探方法及其与油气关系
李坤白, 吕海涛, 蒲仁海, 曹自成, 徐鹏晔
2017, 36(5): 249-255.
摘要:
塔里木盆地在二叠纪曾发生强烈火山活动,盆地内部广泛发育火山岩,前人对其进行了大量研究,但专门针对火山口的研究还较为缺乏。岩浆沿着火山通道运移至火山口溢出,运移过程中对储层有着明显改造作用。根据钻井和三维地震资料,结合前人研究成果,对顺南地区火山口地震勘探方法及其与油气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研究表明:火山口在地震剖面上具有圆顶状、眼状、坑状等形态;根据岩性岩相识别法、厚度分析法、地震识别法及断裂构造分析法在平面和剖面上确定了火山口具有发育火山碎屑岩、火山岩厚度较大、低相干圆点状异常及火山岩层同相轴下弯等特征。此外,对三维地震区内火山口分布规律的研究表明,火山口位置与奥陶系强振幅异常分布有一定相关性,即都受到多组断裂交汇及断裂密集程度的控制;研究区内火山口多位于东部S4井和S5井之间区域,平面上呈不规则圆形,直径多为200~500 m,各火山口间距多为2~4 km,在相干平面图上可见18个火山口,其中8个较为明显。
多次波贡献道集优化在波场延拓压制多次波中的应用
欧阳敏, 王大为, 杨文博, 邓聪, 李列, 李林, 柴继堂
2017, 36(5): 256-262.
摘要:
基于波场延拓的多次波预测和减去技术是压制水层多次波的有效手段。常规波场延拓方法中,由已知的原始波场通过与水底各点的格林函数褶积来预测地震数据中的多次波,但在进行褶积相加时只有稳相点附近的能量才对求和结果有影响。提出了一种基于高精度拉东变换的稳相点拾取方法,是利用拉东域中的低曲率信息提取稳相点附近的同相轴,利用KL变换突出水平同相轴,得到优化的多次波贡献道集,对其进行叠加,能够很好地解决波场延拓预测的多次波存在假象的问题,并采用贝叶斯匹配减去技术将预测的多次波去除,提高了预测的多次波的精度,在同相轴两端出现的假象得到了很好的消除,理论和实际数据的应用结果验证了该方法的有效性和可行性。
分布式光纤声音传感技术在油田中的应用及发展前景
刘均荣, 史伟新, 李博宇, 周峰
2017, 36(5): 262-266.
摘要:
随着智能油田的建设和发展,对井筒和油藏生产动态监测的需求越来越高,实时、可靠的监测技术是保证油气井高效生产的基础,特别是在深水油气田开发过程中。基于分布式光纤声音传感技术的工作原理,结合国外在智能井、气举井、结蜡、水力压裂等方面的现场应用情况,分析了该技术在井筒实时监测方面的特点和优势,指出了其在数据处理、定量分析、标准声音数据库建设等方面亟待研究的问题。建议国内有必要在分布式光纤声音传感技术方面开展相关软硬件研究,以提高油田生产的实时决策和管理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