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2016年  第35卷  第6期

基础地质
断裂活动中的瞬时流场及断裂的输导性研究:以库车前陆盆地克拉苏冲断带为例
范昌育, 王震亮, 张晓强
2016, 35(6).
摘要:
摘 要:活动期的开启断裂会影响地层流场的分布。如何恢复断裂活动中的瞬时流场,如何定量评价活动期断裂的输导性,依然是断裂与流体运移关系研究中的薄弱环节。尝试利用数值模拟的方法,在非均一地质模型建立的基础上,在断裂活动前初始流场与断裂活动后末流场已知的情况下,通过不断调整影响地层流场的关键参数——渗透系数,最终获得与末流场吻合的瞬时流场及断裂活动期的渗透率。以库车前陆盆地克拉苏冲断带为例,模拟结果表明,活动期断裂的顶部出现相对高气势的凸起区,流体倾向于向围岩运移,是流体的释放区;断裂的底部出现“ U” 字形相对低气势的下凹区,为流体的吸入区;断裂带纵向的气势梯度减小,流体垂向运移的动力减弱,但由于断裂带的高渗性,可弥补动力的不足;在如此的“泵吸”作用下,深部天然气可向断裂顶部地层运移,不同断裂的“泵吸” 作用强度不同,决定了哪些断裂会成为主要的“气源断裂”及以断裂为运移通道的气藏的富集程度;克拉2气藏下伏F2-k 断裂在活动期的渗透率为24.9 μm,明显高于大北1气藏下伏F断裂的渗透率5.78×10-3 μm2 ,是引起2个气藏富集程度差异的主要原因。
 

西藏林周地区帕那组火山岩时代及构造背景
杨 硕, 向树元, 苏英明
2016, 35(6).
摘要:
摘 要: 林子宗火山岩在冈底斯带上广泛发育?其中帕那组火山岩的形成时代、构造背景和成因都存在一定争议。
对林周地区帕那组火山岩进行了年代学和岩石地球化学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火山岩以流纹岩和英安岩为主,(SiO2)极高,表现由高钾钙碱性系列向钾玄岩系列过渡的特征。帕那组火山岩微量元素地球化学特征显示LREE、LILE富集,HFSE亏损,Eu负异常,与岛弧火山岩地球化学特征相似。此外,帕那组流纹岩LA-ICP-MS锆石U-Pb年龄为(51.3±0.7)Ma,是目前为止冈底斯带中东段中的最老年龄。帕那组火山岩形成于后碰撞背景之下,其岩浆为地壳源区的部分熔融作用所形成。
始新世鄂尔多斯盆地周缘裂陷解体事件在宁南地区的响应
赵晓辰, 刘池阳, 赵 岩, 邓 辉, 张启航
2016, 35(6).
摘要:
摘 要:关于鄂尔多斯盆地自晚白垩世以来所经历的多阶段后期改造的研究长期以来备受关注但所取得的认识和研究程度不一尤其是对于始新世时期的周缘裂陷解体事件的研究尤为薄弱 针对这一现状选取鄂尔多斯盆地西缘中部香山地区进行磷灰石裂变径迹分析试图寻找其新生代冷却-抬升的低温热年代学记录并探讨其与始新世鄂尔多斯盆地周缘裂陷解体事件的联系 研究表明香山地区普遍存在始新世(45.4 ~ 40.8 Ma) 及晚白垩世(88.8 ~ 74.1Ma)两期年龄而香山地区所记录的始新世裂变径迹年龄则反映出与鄂尔多斯盆地周缘裂陷解体事件密切相关结合宁南地区大量的野外露头观测、地震剖面分析及实验测试认为新生代宁南盆地与银川盆地、渭河盆地、河套盆地等断陷盆地的形成时间统一、背景一致均形成于张性断陷环境之中属于鄂尔多斯盆地周缘裂陷解体事件的一部分。
特提斯喜马拉雅泛非-早古生代造山事件:康马片麻状二长花岗岩的年代学证据
王一伟, 周 清, 谢启兴, 孙 萍, 张锦让, 王 宏, 肖 龙
2016, 35(6).
摘要:
摘 要:对康马片麻状二长花岗岩进行了高精度锆石 LA ̄ICP ̄MS U ̄Pb 定年,获得了多组锆石 U-Pb 年龄:1 509.3 ~953.7,528.8~ 485.0,439.2~ 385.8 Ma。1509.3~ 953.7 Ma 年龄数据证实了康马地区乃至特提斯喜马拉雅地体变质基底岩石为中新元古代产物;康马片麻状二长花岗岩的冷却年龄为528.8Ma,是泛非事件在特提斯—喜马拉雅康马一带的重要地质记录;485.0Ma 是泛非事件延续至早古生代的重要年龄记录,证实了康马二长花岗岩同时卷入泛非事件和早古生代事件中;439.2~385.8Ma 年龄数据显示康马片麻状二长花岗在485Ma(泛非-早古生代事件)之后,仍然经历了多期次的岩浆构造热事件。从年代学方面显示康马片麻状二长花岗岩是多期岩浆构造热事件综合作用的产物,本次获得的年龄数据对复原泛非期-古生代地质演化具有重要地质意义。
微生物活动的沉积响应:以MT构造为例
岳 亮, 刘自亮, 李元敏
2016, 35(6).
摘要:
摘 要:数十亿的地球演化历史中,作为“生物界的巨人”的微生物占据着重要地位,在其蓬勃发展的中新元古代时期在沉积岩中留下了许多不可磨灭的印迹。本文主要介绍了仅发育在前寒武纪沉积地层中的MT构造,综述了其研究历程和国内外最新研究进展,根据其在岩石中呈现形式的一定规律性,将MT构造划成5种类型;总结了前人对MT构造成因的研究成果,发现MT构造与微生物有着紧密联系。基于微生物活动在沉积物的沉积和成岩作用中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促使了“微生物沉积学”的产生和发展,成为探索地球早期环境变化和生命起源演化的一个窗口。
东天山土墩铜镍硫化物矿床成岩时代及岩石成因
陈继平, 王晖, 廖群安, 张雄华, 罗婷, 王杰杰, 孟秦宇
2016, 35(6).
摘要:
摘 要:东天山土墩岩体侵位于上石炭统梧桐窝子组中,与围岩呈热接触变质关系,该岩体由纯橄岩、方辉橄榄岩、堆晶二辉橄榄岩、辉长岩及角闪辉长岩组成。岩石以拉斑系列为主,少量钙碱性系列,镁铁质岩m/f比值均大于0.5,属铁质基性岩。球粒陨石标准化稀土元素配分曲线为平坦型,原始地幔标准化微量元素特征表现为相对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K、Sr、Ba、U),相对亏损高场强元素(Nb、Ta、P、Ti)及Th,适度亏损Zr、Hf。过渡元素蛛网图显示为“W” 形的分配型式(Ti 正异常、Cr、Ni 负异常),为地幔岩派生的岩浆结晶分异所形成。对土墩角闪辉长岩进行锆石LA-ICP-MS法测年,结果为(298.37±0.94)Ma(MSWD=0.038)。结合黄山地区花岗岩特征及东天山北部A型花岗岩形成时代,显示岩体形成于碰撞后伸展的构造环境,为岩石圈伸展减薄期软流圈物质上涌且减压熔融的产物。
北部湾盆地乌石凹陷东区流三段物源分析及其对储层物性的控制
曾小明, 张 辉, 邹明生, 于 佳, 莫冯阳, 陈晓武
2016, 35(6).
摘要:
摘 要:北部湾盆地乌石凹陷东区流三段储层厚度大、物性较差,其储层及其物性展布和物源密切相关。以沉积学、构造地质学为理论指导,利用分析化验资料、钻测井资料和地震资料,从古地貌、岩性特征、古水流方向、岩石成分成熟度、重矿分析和地震反射特征等方面进行了综合分析研究,明确了研究区流三段物源来自北东方向。同时还发现物源对研究区粗粒度扇三角洲储层物性起到了很大的控制作用:近物源端储层杂基含量高,分选磨圆差,储层物性差远;物源端储层杂基含量低,分选磨圆较好,储层物性较好;最远端储层粒度较细,泥质含量高,物性较差,因此远物源端是研究区的“甜点”发育区。
南图尔盖盆地Aryskum坳陷北部层序发育特征及充填演化模式
石巨业, 金之钧, 樊太亮, 周 娇
2016, 35(6).
摘要:
摘 要:以层序地层学、沉积学、构造地质学理论为指导,利用地震、钻井、测井等地质和地球物理资料,将哈萨克斯坦南图尔盖盆地坳陷北部下侏罗统-下白垩统划分为10个三级层序,细分出19个体系域,结合构造演化特征将该盆地层序充填分为4个时期:断陷早期( SQ1~ SQ3)、断陷后期( SQ4~ SQ6)、断坳转换期( SQ7~ SQ8)、坳陷期(SQ9~ SQ10)。通过单井、连井沉积相研究与对比,总结了沉积相在空间上的演变规律,建立了南图尔盖盆地 Aryskum坳陷北部沉积相模式,该模式分4个阶段,即与断陷早期相对应的以层序快速充填为特征的扇三角洲-湖泊沉积阶段(阶段Ⅰ)、与断陷后期相对应的以层序体系域三分为特征的扇三角洲-湖泊-正常三角洲沉积阶段( 阶段Ⅱ)、与断坳转换期相对应的以层序高位体系域发育为特征的辫状河三角洲-正常三角洲-湖泊沉积阶段(阶段Ⅲ)、与坳陷期相对应的以层序体系域二分为特征的河流-正常三角洲-湖泊沉积阶段(阶段Ⅳ)。
火山活动对烃源岩形成与演化的影响
赵 岩, 刘池阳
2016, 35(6).
摘要:

摘 要:火山活动是自然界中一种常见的地质活动,地球内部蕴藏的巨大热能及丰富的地表罕见的化学物质,都可由于火山活动而释放出来。针对火山活动对烃源岩形成与演化影响的调查研究表明,火山活动不仅给水生生物带来了大量的营养物质,为优质烃源岩的形成奠定了丰富的物质基础,而且可以使水体含盐度增加,形成还原环境,为有机质的保存和转化提供有利条件;另外,火山活动带来的巨大热能量可以提高有机质热演化程度,使生油门限变浅,加快烃源岩向油气转化;火山热液中携带的大量过渡族金属元素可以促进烃源岩早生烃,有利于低熟油的形成;火山矿物橄榄石、沸石、辉石及其蚀变矿物参与了烃源岩有机质的生烃演化过程,加速了其生排烃过程加大了其生排烃量。
目次
复杂不连续层间剪切带三维可视化及模型分析
程超杰, 项 伟, 王菁莪, 黄 伟, 李岚星
2016, 35(6).
摘要:
摘 要:层间剪切带由于沉积环境、构造运动和水岩物理化学作用导致其空间分布形态复杂且不连续,在大坝工程建设中对坝基的安全稳定有重要的影响。传统研究剪切带主要通过地质剖面图、平面图附以定性描述展开,对剪切带空间整体特征描述不够清晰准确。分析了剪切带成因及形态特征,以勘察资料为基础,确定模型核心数据及控制点,以人机交互方式建立虚拟钻孔并确定边界,通过DSI离散光滑插值拟合法重构剪切带三维空间模型,并依据剪切带成因对模型做出合理性评价;最后通过一个应用实例所建立的剪切带空间模型分析,证实了该方法构建复杂不连续层间剪切带的可行性。
矿产地质
渤海蓬莱9-1油藏花岗岩储层特征与成储化条件分析
王明臣, 官大勇, 刘朋波, 张 参, 苏 凯, 任 健
2016, 35(6).
摘要:
摘 要:渤海蓬莱9-1潜山油藏是以中生代花岗岩风化壳为储层的大型油藏。在花岗岩潜山这个新领域的勘探实践中,储层特征及成储化条件是困扰勘探的关键。通过薄片、岩心、测井、地震以及野外露头等资料综合分析了花岗岩储层特征与形成条件。研究表明,花岗岩风化壳上部主要为孔隙型储层,风化壳底部主要为裂缝型储层,平面上花岗岩风化壳储层主要分布在花岗岩体东侧。花岗岩大型节理发育、风化淋滤作用、构造改造、古地貌和浅埋藏是花岗岩规模化成储的重要条件其中花岗岩大型节理发育是规模化成储的内在基础,风化淋滤作用和构造改造是规模化成储的主导因素,古地貌和浅埋藏是规模化储层得以保存的关键,构造改造与古地貌的耦合关系决定了储层发育程度,构造改造强烈且处于古地貌斜坡区的花岗岩体东侧是有利储层发育区,构造改造较弱并处于古地貌斜坡区的花岗岩体西侧储层发育次之,构造改造较弱且位于古地貌高点的花岗岩体轴部储层最不发育。该研究成果对于蓬莱9-1花岗岩油藏的后续开发及类似花岗岩潜山的勘探具有参考意义。
湘中涟源凹陷石炭系测水组页岩气保存条件
苗凤彬, 谭 慧, 王 强, 白云山, 彭中勤
2016, 35(6).
摘要:
摘 要:湘中涟源凹陷地区经历了多期构造运动,构造样式复杂,以往的勘探实践发现凹陷内不同地区泥页岩含气性差异较大,因此保存条件成为制约该区页岩气富集高产与有利区优选的重要因素。以该区石炭系测水组泥页岩层系为研究对象,从埋藏深度、构造作用、盖层条件、地层流体特征及气体组分等方面对页岩气的保存条件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凹陷中部褶皱带的向斜区泥页岩埋藏深、构造环境相对稳定、断层发育程度低、盖层封闭性强、受地表水改造程度低,是页岩气聚集、保存的有利区;而背斜构造区与东、西部构造带泥页岩埋深不稳定,抬升剥蚀严重,断层发育,盖层封闭性差甚至缺失,与地表水交替程度高,已形成的气藏多被破坏。综合研究认为,中部构造带内车田江向斜中心、南翼地区和桥头河向斜中心地区页岩气保存条件最好,具有形成优质页岩气藏的潜力,为涟源凹陷页岩气勘探的重要区域,且测水组纵向上以第3套煤层之下的泥页岩段含气性较好,为重要勘探层段。
 
基于模糊物元分析法的页岩气有利选区评价模型
谢国根, 张如鹏, 杨金华
2016, 35(6).
摘要:
摘 要:基于所收集的页岩气基础地质资料及国内外公开发表的文献,分析了页岩的地球化学、储层、含气性、可采性等条件及页岩气构造保存条件对页岩气成藏和开采的影响,建立了相应的页岩气有利选区评价模型,并对评价指标进行了规范化处理。以我国页岩气勘探较为成熟地区为例,利用模糊物元分析法,确定了影响页岩气有利选区评价指标权重,并对这些有利区进行了综合评价和排序。结果表明,建立的页岩气有利选区评价模型是可行和合理的,与实际情况基本相符,评价结果可作为页岩气开发的决策依据。
 
鄂尔多斯盆地延长探区山西组泥页岩沉积地球化学特征及有机质保存条件分析
赵帮胜, 李荣西, 王香增, 吴向阳, 王 宁, 覃小丽, 程敬华, 李佳佳
2016, 35(6).
摘要:
摘 要:通过主量元素和微量元素分析,应用沉积地球化学方法对采自于鄂尔多斯盆地中部两口页岩气探井的泥页岩沉积地球化学特征和有机质保存条件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①化学蚀变指数(CIA)和Sr/Cu比值反映本区山西期为温湿气候,Rb/Zr 比值反映本区山西组泥页岩沉积水体较浅;② (Th)-(Zr)、(Th)-Y/ Ho相关性图解以及Y/ Ho比值更接近于陆源碎屑物质,表明本区山西组泥页岩沉积时主要来源为陆源碎屑物质;③V/ Cr 比值、V/ (V+Ni)比值、δU 和Th/ U比值表明山西组泥页岩形成于以弱还原环境为主的弱氧化-弱还原环境;④Sr/Ba和TOC/S比值反映本区山西组沉积水体以淡水为主,并兼有少量混合水;⑤地球化学综合分析表明,山西组泥页岩沉积水体富氧,缺少有机质保存的还原条件,有机质被氧化分解,不利于后期生烃。
深水浊积岩有机质富集规律研究进展
岳会雯, 周瑶琪, 梁文栋
2016, 35(6).
摘要:
摘 要:浊流是深水环境中重要的侧向搬运过程之一,大量陆源有机质贡献及快速的搬运沉积等特点,使其相对于正常的深水沉积具有较强的有机质富集能力。不同的浊积系统、浊积系统的不同时期、同一浊积系统的不同沉积单元及浊积岩层之间有机质富集程度差别很大。低水位型、高水位-持续型和海侵型深水浊积系统的划分,有利于预测高频率、大规模浊积事件发育的地质条件和地质时期以及有机质富集的有利区域和时期。同一浊积系统内,朵叶体和峡谷-天然堤的下游区域可能为更有利的有机质富集区域。浊积岩中细粒层的有机质丰度差异主要取决于粉砂质组分的含量;而砂岩层中的有机质丰度变化较大,主要取决于较大的植物碎屑的贡献。浊积厚度、浊积频率等原因造成的有机质保存的差异则进一步造成了浊积岩中有机质含量的不均衡。这种不同尺度上的有机质富集的差异性分析,对探讨深水浊积岩的生烃潜能及能否作为有效烃源岩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美国Marcellus页岩与中国南方龙马溪组页岩地质特征对比及启示
 
颜彩娜, 金之钧, 赵建华, 杜 伟, 聂海宽
2016, 35(6).
摘要:
摘 要:中国南方地区下志留统龙马溪组富有机质页岩与美国阿巴拉契亚盆地中泥盆统Marcellus页岩,在形成构造背景、沉积环境方面具有一定的相似性,均形成于前陆盆地构造背景下的陆棚-斜坡浅海,沉积环境具有半封闭性。同时,二者也存在一定差异性,Marcellus页岩形成于前陆盆地早期快速沉降阶段斜坡带,其后期经历的构造变形相对较弱;中国南方龙马溪组页岩形成于前陆盆地持续沉降背景下,但其后期经历的构造改造作用多期复杂,其中四川盆地处于距离造山带较远的隆后凹陷构造位置,其除经历了频繁的升降运动外,挤压、拉张改造相对其周缘地区较弱。二者在具体地质特征方面也具有一定差异,主要表现在龙马溪组页岩埋藏较深、有效厚度大、热演化程度相对较高以及有机质含量相对较低。二者形成沉积构造背景以及地质特征的对比研究,对中国南方志留系龙马溪组页岩气进一步的勘探评价以及研究工作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地震-地质综合储层预测技术在乌石A构造沉积微相研究中的应用
陶倩倩, 李 达, 林水城, 丁小辉, 张建新
2016, 35(6).
摘要:
摘 要:乌石A构造流沙港组三段沉积时期发育大型扇三角洲相沉积,其中优质储层为扇三角洲水下分流河道砂岩,因此,重点研究该区沉积微相特征,落实优质储层的发育规律及分布趋势是实现油气突破的关键。设置了地震-地质综合储层预测技术对沉积相进行精细研究,该方法结合了地质、地震和测井三方面的资料,从沉积相出发,以沉积相控制反演结果,最终引出精细的沉积相模式,实现了地震和地质的有机融合。该方法在乌石A构造区取得了有效成果,通过对流三段水下分流河道进行精细刻画,落实了储层“甜点”发育区,提出的井位部署建议钻探之后均钻遇优质储层,扩大了储量规模,为乌石A构造立架建产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鄂尔多斯盆地延安地区致密砂岩气藏“甜点”储层主控因素分析
杨希濮, 孙 卫
2016, 35(6).
摘要:
摘 要:通过物性分析、薄片分析、扫描电镜、压汞、核磁共振等多种方法相结合,对鄂尔多斯盆地延安地区致密砂岩气藏的孔隙结构进行了微观、定量分析。结果表明:山二段储层孔隙结构明显优于盒八段,山二段以粒间孔和溶孔为主,占总孔隙的77%,喉道较大,平均喉道半径为0.6 μm,孔喉连通性较好;盒八段晶间孔相对较多,占总孔隙的32%,喉道较小,平均喉道半径为0.3 μm,连通性较差。在此基础上对“甜点”储层主控因素进行了分析,研究表明:沉积与成岩作用的耦合是“甜点”储层的主控因素,主导储层空间展布和孔隙演化;沉积优势相带中,石英等刚性矿物含量高、填隙物含量少,导致储层在成岩过程中压实、胶结、杂质蚀变等破坏性作用减弱,溶蚀等建设性作用增强,促使孔隙结构向有利方向演化。
云南白牛厂银多金属矿床富CH4流体包裹体发现及其矿床成因指示
陈欣彬, 孟柯柯, 高建国, 蹇 龙, 刘 岩
2016, 35(6).
摘要:
摘 要:白牛厂银多金属矿床位于云南省蒙自市,前人针对该矿床成因进行了大量研究,但对于该矿床成矿流体特别是流体包裹体研究非常薄弱。系统地研究了与矿石伴生的石英和萤石中的流体包裹体,并首次发现了富CH4流体包裹体。根据测温分析以及拉曼探针测试结果,将包裹体分为两类,一类主要气相成分为H2O;另外一类气相成分主要为CH4,并含有少量H2S及微量的N2 、CO2 等气体。富甲烷流体是海底有机物还原海水形成,它的发现进一步佐证了白牛厂铅锌矿床的海底热液喷流成因;同时,富H2O包裹体则体现了燕山晚期岩浆热液对于矿床的进一步叠加改造。
重庆秀山南华纪大塘坡期沉积相分析与锰矿成矿
凌 云, 马志鑫, 杨弘忠, 刘 振, 刘 伟, 张礼敏
2016, 35(6).
摘要:
摘 要:作为一种沉积型矿床,锰矿的形成受沉积相的控制。重庆秀山南华系大塘坡组下部炭质页岩中赋存菱锰矿矿床,为研究沉积相对菱锰矿矿床的控矿作用提供了新的材料。详细的宏观露头和岩心观察及镜下显微特征的分析表现,研究区内大塘坡组主要形成于裂谷盆地环境,裂谷盆地又分次级地堑盆地区、次级地垒区。在地堑盆地区识别出盆地中心、盆地边缘、斜坡3种沉积亚相。通过对剖面或钻孔沉积相、含矿性统计表明,菱锰矿主要赋存在盆地中心亚相,其次为盆地边缘亚相。菱锰矿的形成与盆地相的缺氧-贫氧条件密切相关,这种氧化-还原状态的波动为菱锰矿的沉积和成矿提供了有利的地球化学环境。
安徽张八岭隆起区金矿床构造控矿规律
陈梦婷, 石文杰, 肖国洪, 熊 乐, 赵玉京
2016, 35(6).
摘要:
摘 要:安徽张八岭隆起区内成矿期构造是郯庐断裂带长期性、多阶段活动的产物。以该区西张郢和瓦屋刘金矿床为研究对象,根据野外地质测量共厘定出4种与成矿有关的断裂构造,分别为NWW向、近SN向(管店-下马断裂、宋圩-石店子断裂)、NW向和NNE向断裂构造。其中NWW向断裂与近SN向断裂(管店-下马断裂、宋圩-石店子断裂)规模较大,为郯庐左行走滑断裂带的派生构造,前者为右行扭压断裂,后者为左行扭张断裂;二者控制了矿床( 点)的区域分布,是主要的导矿构造。NW向断裂主要分布于西张郢矿区,为NWW向断裂的次级断裂,成矿期受扭张性应力作用,使张八岭群片理构造发生活化,形成顺层滑动破碎带;NNE向断裂主要分布在瓦屋刘矿区,为近SN向断裂(管店-下马断裂、宋圩-石店子断裂)的次级断裂,成矿期在扭压性应力作用下形成挤压破碎带。NW向断裂及NNE向断裂均为成矿提供了有利空间,是张八岭隆起区内重要容矿构造,控制了矿体的空间展布、形态及产状,使矿体在平面上具有平行斜列,近等距性分布特征,垂向上具有南西向侧伏,尖灭再现、尖灭侧现规律。在对张八岭隆起区断裂构造特征分析的基础上,探讨了断裂构造对成矿的控制作用,总结了控矿规律,建立了张八岭隆起区构造控矿模式。
青海治多县多彩铜铅锌矿床蚀变矿化分带性与成因类型
徐佳富, 李青云, 谭 俊, 魏俊浩, 赵少卿, 詹小飞, 张 飞, 刘 颜, 甘觐荣
2016, 35(6).
摘要:
摘 要:多彩铜铅锌矿床位于“三江”多金属成矿带北段青海省南部的治多县,是目前该地区新发现的唯一一个与古特提斯火山作用有关的大型矿床。矿体产于晚三叠世巴塘群火山岩地层中,直接赋矿围岩为英安质凝灰岩。矿区内主要发育硅化、绢云母化、黄铁矿化、绿泥石化、重晶石化、白云石化、方解石化等蚀变,矿化类型以块状及浸染状铜铅锌矿化和纹层状及星点状铜矿化为主,其次为细脉状铜铅锌矿化等。蚀变矿化在空间上具有明显分带性,以白云石-重晶石固结壳为界,下盘依次出现硅化-重晶石化-块状及细脉状矿化带、硅化-黄铁矿化-稠密浸染状矿化带、黄铁矿化-硅化-绢云母化-稀疏浸染状矿化带、硅化-弱绿泥石化带、绿泥石化带。上盘则多为成矿后中低温蚀变组合,如弱硅化-弱绢云母化-绿泥石化等。成矿演化上,矿床经历了3期主要成矿作用:火山沉积-气液矿化期、海底喷流热液矿化期及表生期。矿床地质特征、蚀变矿化分带及成矿演化等的综合分析表明,多彩铜铅锌矿床与日本黑矿及同一构造带的“三江”中段川西呷村VMS矿床极为相似,属于火山岩容矿的块状硫化物矿床。
遥感地质
钻孔岩心高光谱技术系统及其在矿产勘查中的应用
张 川, 叶发旺, 徐清俊, 武 鼎, 车永飞
2016, 35(6).
摘要:
摘 要:钻孔岩心高光谱技术是高光谱遥感技术的延伸运用方向,它将高光谱遥感矿物填图技术应用于深部钻孔岩心蚀变信息的提取,为深部地质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与方法。在遥感技术系统的基础之上建立了钻孔岩心高光谱技术系统体系,并以Hyspex钻孔岩心高光谱采集系统为例,对我国南方某火山岩型铀矿勘查区钻孔岩心高光谱数据进行了处理和示范性应用. 岩心高光谱数据预处理包括辐射校正、反射率计算和光谱去噪3个步骤,之后的蚀变信息提取包括端元光谱识别和光谱匹配填图2个步骤。利用处理之后的岩心蚀变矿物全孔编录结果,进行了蚀变矿物空间分带规律分析和蚀变矿物组合划分,并对钻孔蚀变信息反映的深部流体环境进行了分析和反演,结合钻孔地质资料,发现该钻孔铀矿化富集部位处于蚀变矿物酸碱性发生突变的地球化学障部位这一特征。最后对钻孔岩心高光谱技术的特点及优势进行了总结,其能够为深部矿产资源勘查提供有效技术支撑,值得进一步推广应用。
遥感-化探信息融合方法在新疆鄯善县大平梁地区找矿靶区预测中的应用
陈 威, 祝明明, 曹晓峰, 吕新彪
2016, 35(6).
摘要:
摘 要:通过对新疆鄯善县地质及大平梁典型矿床的研究,综合地质、地球化学及遥感多元信息的融合信息,建立了大平梁地区的综合信息找矿模型。运用比值法和主成分分析法对研究区的ASTER遥感数据进行了蚀变信息提取,运用衬值异常法提取了研究区的1:5万化探异常信息。在此基础上运用基于套合的RGB彩色合成、基于数据层的彩色空间变换(HIS变换) 和二维相关编码对研究区的遥感蚀变信息与化探信息进行了融合处理,提取了综合的找矿信息,结合异常区的基础地质特征及成矿地质条件,圈定了1个A级、1个B级、1个C级靶区,为该区后期地质工作及找矿提供了依据。
基于支持向量机的遥感图像建筑物识别与分类方法研究
张 浩, 赵云胜, 陈冠宇, 张春苑
2016, 35(6).
摘要:
摘 要:高分辨率遥感影像可以更精细地描述地物目标的几何特征、空间特征和纹理特征等信息,在各个领域中都得到广泛的应用。建筑物作为地物信息分类中的主要部分,是地形图成图的主要组成元素,对建筑物的识别与提取,直接影响到地物测绘的自动化水平,对它的识别和定位可以为特征提取、特征匹配、图像理解、制图和作为其他目标的参照体有重要的意义。针对建筑物的遥感影像特征,研究了支持向量机分类器(SVM)在建筑物识别与分类中的应用,提出了一种交叉验证的方法对参数敏感度进行分析,通过使用GridSearch算法确定模型参数设置的最优方案,并对分类结果中建筑物进行轮廓提取。通过实验表明,优化后的SVM算法对建筑物的分类精度达到90%,对比随机森林算法、最近邻分类器优势非常明显。
环境地质
成都平原典型Cd污染区稻米Cd、Zn含量特征及其健康风险探讨
黎诗宏, 梁 斌, 李忠惠, 徐志强
2016, 35(6).
摘要:
摘 要:在成都平原选取了2个镉污染程度不同的区域,测定了污染区内稻米样本中的Cd、Zn质量分数,分析了这些元素含量随污染程度的变化,探讨了农民就地消费稻米的安全性。结果表明,中度( Ⅲ类土)、重度( 超Ⅲ类土)Cd污染区稻米Cd质量分数超标严重,超标率分别达75%和100% ,而且重度污染区稻米中的Cd含量是中度污染区的近5倍,但Zn含量差异很小,表明随着土壤Cd含量的增加,会加剧稻米Cd累积和Zn的相对缺乏,从而进一步降低食品的安全性;中度Cd污染区65%、重度Cd污染区92%的稻米样品Cd/Zn比值超过了食物Cd/Zn的健康临界值0.015。分别参照WHO和USEPA推荐的成人RFD(Cd)值和当地居民习惯食物消费结构,分析表明对于农民就地消费稻米来说均存在较大程度的潜在Cd暴露风险,特别是重度污染区。因此,对于成都平原Cd污染区,研究相应的控制Cd污染技术并采取适宜的膳食结构做调节,来确保每日饮食中Cd的安全含量显得尤为迫切。
 
腐殖酸对微生物还原绿脱石结构Fe(Ⅲ)的促进作用
张千帆, 曾 强, 刘 邓, 王红梅
2016, 35(6).
摘要:
摘 要:微生物介导的铁循环是调控地表有害物质迁移转化等地球化学反应的关键因子之一。 为了探明腐殖酸对微生物还原含铁黏土矿物的影响,选取了富铁黏土矿物绿脱石和不同土壤中提取到的腐殖酸为研究对象进行了实验,在有、无腐殖酸2种条件下对比了典型异化铁还原菌Shewanellaputrefaciens CN32对绿脱石结构Fe(Ⅲ)的还原效率。同时分析了微生物作用后绿脱石的晶体结构差异。实验采用化学方法检测Fe(Ⅲ)的还原程度,利用X射线粉晶衍射(XRD)及傅里叶转换红外光谱(FT-IR)对微生物作用前后的绿脱石进行了矿物学表征,利用扫描电镜(SEM) 研究了反应前后绿脱石的形貌差异。实验结果表明不同来源的腐殖酸均具有促进微生物还原绿脱石结构Fe(Ⅲ)的能力,但其促进效率存在差异。绿脱石中的结构Fe(Ⅲ)经微生物还原后,其矿物结构被破坏,结晶程度逐渐降低,矿物形貌由不规则片状变为松散疏松的网絮状。本研究对深入理解自然环境中铁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及其环境效应具有启示意义。
地质工程
烟台水封能源洞库水幕钻孔布设方案优化
黎照洪, 胡 成, 陈 刚, 刘静华
2016, 35(6).
摘要:
摘 要:地下水封能源洞库是目前我国石油战略储备基地的重要工程建筑。水幕巷道的水幕钻孔布置是保障和检验洞库本身水封气密性的关键工程措施,其对应的水幕效率试验则是水封能源洞库中核心水文地质试验。目前,水幕钻孔的布置及水幕效率试验主要参考国外公司的工程经验,操作流程为初始阶段等间距布置的多阶段线性工作过程,耗费时间较长。为进行优化,依托烟台某商业储备库工程项目,从子库区裂隙统计入手,利用数值模拟软件Fracman建立了研究区离散裂隙网络,并通过立方定律求其渗透系数张量;分析了渗透系数张量特征,对水幕效率试验中的低水幕效率岩体进行了预判,并与实际试验结果进行了对比,根据一致性较好的模拟结果提出了基于离散裂隙网络模型的初始阶段不等间距的水幕钻孔布设及水幕效率试验思路。
海上定向钻穿越泥浆体系研究
张树德, 吕旭鹏, 吴益泉, 李勤学, 李 松, 刘艳辉, 蒋 卓
2016, 35(6).
摘要:
摘 要:定向钻泥浆在陆地作业过程中已经发展成熟,但在海上施工过程中,由于海水的侵入,泥浆会产生絮凝、分离以及性能突变等情况;在穿越施工过程中容易引起阻卡、坍塌等事故严重影响海上定向钻穿越的施工效率。针对海上定向钻穿越工程,通过室内实验研究了海水环境对泥浆性能的影响,结合海上环境保护的要求,构建了一套适合于海上定向钻施工的泥浆体系:海水+0.3% Na CO +10%短纤维海泡石+0.2%植物纤维-2+0.5%增黏剂-6;综合评价以及现场应用表明其能够满足海上建设开发的作业需求。
一种物性参数可控的人造长岩心制作技术与影响因素分析
郑明明, 蒋国盛, 刘志超, 刘天乐, 彭 力, 王 震, 曹 函, 孙平贺
2016, 35(6).
摘要:
摘 要:在天然气水合物等非常规能源勘探过程中,获取不同地层和不同岩性的完整天然岩心不仅存在一定的技术难题,同时还需要较高的经济成本。因此,利用人造岩心模拟已知物性参数的原位地层来替代天然岩心已成为非常规能源领域内的一种研究趋势。针对现有人造岩心技术存在的长度较小、难以满足特殊实验需求,长岩心均匀压实较难以及对原位地层物性参数模拟的准确性不足等问题,研发了一种人造长岩心制作仪器与工艺。根据均匀性试验和正交试验等测试结果,得出一种可靠的均匀人造长岩心制作方法,提出了一种准确模拟目标地层物性参数的试验思路,同时从微观角度分析了多种因素对岩心物性参数的影响机理,并量化研究了多因素及交互作用对岩心渗透率的影响规律。研究结果表明,研发出的岩心制作仪器与工艺的可靠性与可重复性较高,所制岩心均匀密实。密度、渗透率和孔隙度随长度的变化均控制在3.3 %以内,且可制作物性参数分段差异的岩心,既简单实用又成本低廉,而且,该人造岩心制作方法能准确模拟冻土区水合物地层的孔隙度和渗透率,孔隙尺寸空间分布也与天然岩心较为相近仿真程度较高。
技术方法
基于LMD和高斯估值MLR模型的注采动态连通性评价
夏 振, 张冬梅, 康志江, 程 迪, 汪 海
2016, 35(6).
摘要:
摘 要:缝洞型油藏具有多缝洞、多压力、多渗流单元的特征储层强非均质性影响了注水开发效果。为避免油藏注水后存在水驱均衡性差、部分井水窜严重等问题,需迫切开展井间连通性研究。目前基于注采生产数据的多元线性回归模型(MLR),多采取最小二乘法、遗传算法、拟牛顿法等参数求解方法,以获取表征注采井间动态连通系数。由于缝洞型油藏储集层复杂,在传统研究基础上,研究采用局部经验模态分解(LMD)对生产数据去噪,并应用高斯估值对考虑时滞性的多元线性回归模型进行参数求解。应用所建模型对塔河油田部分井组进行了井间连通性反演反演,结果和真实示踪剂测试结果吻合,表明所建模型能够定量表征油藏井间连通性。
化学驱表面活性剂对特低渗透砂岩储层表面荷电性能的影响:以鄂尔多斯盆地陇东地区上三叠统延长组长8储层为例
张 茜, 孙 卫, 任大忠, 刘登科, 南珺祥
2016, 35(6).
摘要:
摘 要:在油-水-岩石多相体系中,通过改变岩石表面性质来提高原油采收率已成为目前能源行业和化学工业的研究热点。油藏砂岩表面带负电,通过加入不同类型表面活性剂影响砂岩表面带电行为,可以提高原油采收率。分析了3种典型表面活性剂TX-100(辛基苯基聚氧乙烯醚)、SDS(十二烷基硫酸钠)、CTAB(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 对岩石表面性质的影响。通过计算表面活性剂在砂岩表面的吸附量和溶液表面张力的变化,分析了表面活性剂对砂岩表面润湿性、表面带电行为的影响。研究结果为提高特低渗透储层原油采收率提供了科学指导。
天然气水合物开采技术研究进展
吴传芝, 赵克斌, 孙长青, 何汉平, 陈银节, 杨 俊
2016, 35(6).
摘要:
摘 要:天然气水合物开采技术的改进与完善是水合物资源走向商业开发面临的重要问题,因此天然气水合物开采技术研究一直深受重视,新成果不断涌现。通过对国内外天然气水合物开采技术研究动态的跟踪,分析总结了这一前沿领域的最新研究进展。在天然气水合物常用开采方法中,加热开采法研究进展最为明显,在传统井口注热法基础上,提出了电磁加热、原地生热、干热岩加热等许多全新的原位加热思路;降压开采法与二氧化碳置换开采法在提高开采效率方面也做了诸多尝试,取得了一些新认识。另一方面,针对天然气水合物藏开采工艺技术也进行了积极的研究,在传统单井开采方案基础上,提出了双井、多井等多种新开采方案;水平井与水力压裂技术在水合物开采工艺研究中也显现出日益活跃的趋势。天然气水合物开采技术研究领域取得的这些新进展,进一步强化了人类对天然气水合物资源开发利用的技术基础。
丙烯酸酯接枝共聚物在稠油降黏中的应用
2016, 35(6).
摘要:
摘 要:油溶性降黏剂降黏技术,作为一种新型的稠油开采和输送技术具有不同于其他稠油降黏技术的独特性及其适用范围,具有广阔的开发前景;其研究在石油领域非常活跃。根据油溶性降黏剂的降黏机理,针对丙烯酸丁酯、苯乙烯、丙烯酰胺三元共聚物,通过固定其他反应条件用TDI(甲苯二异腈酸酯)、氯化石蜡、平平加、硬脂酸对其进行了接枝改性处理,探讨了接枝改性物的品种和用量对降黏率的影响。所合成的丙烯酸酯接枝共聚物对稠油的降黏率最高可达94%左右。采用红外光谱仪器分析手段,对部分丙烯酸酯接枝共聚物的结构进行了表。结构表征数据分析表明,已合成的丙烯酸酯接枝共聚物符合所设计的结构特点。
一种新型的地质样品分离技术:电力学崩解法的工作原理及应用前景
吴 晗, 刘 嵘, 钟志华
2016, 35(6).
摘要:
摘 要:电力学崩解法是一种新型环保、高效、零混染的样品分离技术。该方法借助高频率变化的高压电场,在固体内部诱导形成电场畸变,进而在强畸变域内形成电场破坏,催生毛细管状放电网络,最终导致等离子体通道的急剧膨胀,产生张性破裂,实现矿物相之间的分离。 相较于传统机械碎样法,该方法具有无尘环保、杜绝混染微损耗、高回收,最大程度保留目标对象的粒度和形貌特征,以及低能耗的优势。目前该设备在地学及其相关领域已初步应用于珍贵样品的单矿物分离、矿物材料特性的改善、特殊材料的回收利用,以及古生物样品的完整提取等方面,更多的应用尚待开发。
滇西北衙金多金属矿床CSAMT方法试验及找矿意义探讨
王 桥, 杨 剑, 姚 文
2016, 35(6).
摘要:
摘 要:北衙金多金属矿床经勘查揭露为超大型金矿床,矿区矿体已基本查明,是理想的方法试验地,但外围的找矿工作还没有大的突破,亟需有效的方法来提供技术支撑。在研究地质、矿产特征基础上,总结了滇西北衙金多金属矿床的赋存地质模型。根据矿床赋存地质模型设计了地球物理模型,开展了大地电磁测深法的正演试算,分析确定了在该区使用大地电磁测深法的有效性。选择在典型矿段(红泥塘矿段)开展可控源音频大地电磁测深法的试验,结合地质、钻井资料完成了资料处理与解译,给出了地层解译模型。结合勘探线资料,建立了勘探线地质模型、对比地层解译模型,展开了试验方法的辨识度及找矿意义的探讨。结果表明,可控源音频大地电磁测深法可有效地指示各地层层位、构造及岩体,间接为某几种类型矿床提供可靠的找矿空间,可为北衙地区找矿突破提供技术支撑。
黄土塬斜坡带三维地震数据采集难点及对策
梁 岳, 顾汉明, 姜 华, 宋桂桥
2016, 35(6).
摘要:
摘 要:针对黄土塬斜坡带地震采集的技术难点,分析了斜坡效应及其主要影响因素,提出了地震波激发“能量窗”及“波场矢量叠加”的理论,采用“优选点位法”微测井技术,准确建立了地震地质模型,应用谱元法对激发-接收参数进行了系统的数值模拟。在此基础上,开展点-线结合的野外试验,量化分析试验的效果,确定了以超多井、小药量、线性组合、聚能层激发为特点的激发参数,以多检波器、矩形面积、中等基距组合、高叠加次数为特点的接收参数,获得了高分辨率的三维地震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