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2016年  第35卷  第2期

目次
排水管道非开挖原位固化法修复内衬优化设计
安关峰, 刘添俊, 梁豪, 李占伟
2016, 35(2).
摘要:
目前我国排水管道采用原位固化内衬(CIPP)进行非开挖修复的设计理论并不完善,主要参考《城镇排水管道非开挖修复更新工程技术规程》CJJ/T2102014,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没有考虑CIPP内衬出现的各种几何缺陷,包括褶皱、环状间隙等对圆周支撑系数K值的影响。通过总结已有的研究成果认为:内衬的尺寸比DR、褶皱和环状间隙等参数对K值有重要影响,建议在CIPP修复设计中,引入褶皱和环状间隙等几何缺陷的强度折减系数;在进行CIPP内衬修复设计时,应该通过施工前CCTV检查结果,结合施工经验预测几何缺陷尺寸,综合确定相应的圆周支撑系数K值。
水平螺旋钻进光学成像导向技术及智能化改进方案
黄雷, 文国军, 张奥东
2016, 35(2).
摘要:
新型城镇化建设和城市地下建设步伐的加快促进了我国地下管网建设的发展,水平螺旋钻进作为最常用的非开挖铺管技术在我国的应用越来越广泛。水平螺旋钻进导向技术长期依赖于微型隧道激光导向,成本高昂,操作复杂。在研究国内外非开挖钻机导向技术的基础上,对螺旋钻进导向技术进行详细的研究并设计了一套利用光学成像技术进行导向的设备。通过室内实验与施工验证了该设备的可行性,同时针对实验及施工中出现的问题提出了进一步的解决方法与智能导向技术思路。
水平定向钻孔剖面测量系统的研制
刘全利, 周广言, 白世武, 薛岩, 李佳, 高静
2016, 35(2).
摘要:
水平定向钻在穿越复杂地质情况下,施工中容易出现钻孔坍塌、钻杆断裂等技术难题。通过对超声波在定向钻泥浆中传输规律的研究,建立了定向钻剖面测量的超声工艺模型,在嵌入式控制平台上开发出用于水平定向钻孔剖面测量的超声测量系统,可以对钻孔形状进行测量,对穿越轨迹上的地质情况进行核查,并通过检测软件对穿越轨迹进行三维剖面图显示,指导复杂地质条件下的水平定向钻施工过程,降低穿越风险。
水平定向钻顶管结合工法的可行性分析
贾春磊, 潘月宇, 袁勇, 付超
2016, 35(2).
摘要:
水平定向钻工法和顶管工法都具有高效、环保、不影响交通、不开挖地表等优点,但对于穿越距离长、地形地质条件复杂等具有挑战性的工况,单一穿跨越形式由于其自身工艺的局限性很难满足工程实施要求,如果采用联合穿跨越,可充分利用各种穿跨越方式的技术优势,有效降低施工难度、节省投资、更有利于工程安全顺利实施。目前国内外对于这种联合穿跨越结构形式应用较少,理论研究较为匮乏,未形成成熟的理论和施工技术,针对水平定向钻和顶管工法结合的可行性进行了分析,并且针对最关键的管道曲率半径和顶管始发井长度进行了定量的分析。计算结果表明,钢管不适合直接从顶管始发坑中回拖,而PE管道在直径较小和深度不大时能直接通过顶管始发井进行回拖,节省工程成本。
适用于中粗砂岩地层水平定向钻进的泥浆方案设计
郎明春, 叶文建, 张杰, 彭建超, 朱刚坚
2016, 35(2).
摘要:
在中粗砂岩地层进行水平定向钻进扩孔施工时会产生大量岩屑。钻屑常常无法及时排除,严重影响工程安全。通过泥浆试验研究了泥浆中各组分对泥浆性能的影响,证明随着膨润土、Na2CO3、Na-CMC、XC各成分加量的增加,泥浆黏度均呈现增长的趋势。Na-CMC加量对泥浆塑性黏度有较大影响,XC加量对泥浆静切力有较大影响。通过正交试验确定了最优泥浆方案,为现场施工提供了参考数据。
顶管施工润滑泥浆压力引起的土体附加应力计算
李剑, 张鹏, 李志宏
2016, 35(2).
摘要:
顶管润滑泥浆在施工中与周围地层发生相互作用,起到支撑和填充超挖量造成的环状间隙作用以及润滑减阻的效果,然而过大的泥浆压力会对周围土体及地下结构产生附加应力。为了建立顶管施工润滑泥浆压力引起的土体附加应力计算模型,假设润滑泥浆与周围土体的相互作用形成泥膜,在考虑土拱效应的基础上,采用弹性带圆孔平板受内压平面应变模型求解土体在注浆压力作用下的应力解析公式。分析得出注浆压力引起的竖向和水平附加应力都关于管道中心对称,附加剪应力关于管道中心反对称,附加应力最大值位于隧洞内壁。
泥水平衡顶管技术在商周高速穿越工程中的应用
刘嘉淳, 李志华, 谈力昕, 余小明
2016, 35(2).
摘要:
泥水平衡顶管技术被广泛用于穿越铁路、公路、河流等地下管线工程中,并在我国南水北调工程中发挥重要作用,但在施工中也出现了长距离施工减阻和轨迹精度控制等难题。结合商周高速顶管穿越工程,探讨了顶管机选型、注浆参数、顶进力估算和轨迹纠偏等关键技术。通过对顶力计算值与实测值的对比表明工程采用的润滑泥浆的减阻效果明显,有泥浆润滑时(15 m后)的摩阻力约为无润滑时(15 m前)的11%,实际的总顶进力约为计算值的9%。利用激光全站仪对掘进机头的轨迹偏差的分析结果表明:机头的水平轨迹偏差很小,且无明显规律;机头的下沉可能会导致轨迹容易向下偏斜。
顶管技术在管道建设中的应用
2016, 35(2).
摘要:
顶管作为一种非开挖技术,以其施工效率高、对环境影响小和成本低等优点,广泛用于穿越河流、道路等障碍限制条件下的管道工程建设中。以某管道工程为背景,对其地质条件和建设环境进行了分析,结合泥水平衡顶管和土压平衡顶管的适用条件,对不同顶管穿越段设备选型进行了优化;同时对润滑泥浆方案和注浆参数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减小地面沉降的泥浆置换技术。最后通过顶进力计算,优化各段中继间设置,并在实际工程施工得到了成功应用。
城镇燃气聚乙烯管道系统脆弱性评估技术
王新华, 屈安, 徐永亮, 何仁洋, 孟涛
2016, 35(2).
摘要:
为有效地识别燃气聚乙烯管道薄弱环节,保障管道系统运行安全,建立了一种考虑脆弱性的风险评估方法。结合城镇燃气聚乙烯管道系统灾害事故特点,辨识影响城镇燃气聚乙烯管道系统脆弱性的主要因素,建立了包括致灾脆弱性、后果脆弱性2个方面、29项指标的多级指标评估体系。运用模糊综合评价的方法,计算各评估指标的权重,建立城镇燃气聚乙烯管道系统的脆弱性评估数学模型,实现系统脆弱度计算和脆弱等级确定。根据管段脆弱等级,分析各指标对城镇燃气聚乙烯管道系统脆弱性的影响程度,掌握其灾变演化规律,以便准确预测管道的运行状况,保障其长周期安全运行。
大直径长距离顶管润滑泥浆方案研究
王福芝, 曾聪, 孔耀祖
2016, 35(2).
摘要:
顶管技术作为一种经济快速的管道铺设技术已广泛应用于地下水道、石油天然气管道、电力和通讯电缆的施工中。在大直径长距离顶管施工过程中,顶进力过大是困扰顶管施工多年的技术难题。顶进力过大对顶管施工机械及相应的设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顶进力已成为限制顶管技术发展的因素。针对这一问题,结合港珠澳大桥拱北隧道曲线顶管管幕实际工程,对顶管润滑减阻泥浆展开了研究。对泥浆中各组分对泥浆性能影响的试验研究表明,随着膨润土质量、PAC质量的增加,泥浆黏度呈现增长的趋势。通过正交试验确定了最优泥浆方案。将泥浆方案应用到实际工程中使单位摩阻力大幅降低,解决了顶进中顶推力过大的问题。
非开挖技术在南水北调平顶山配套工程中的应用
曹宝柱, 刘嘉淳, 郑聪
2016, 35(2).
摘要:
南水北调工程是全世界现有规模最大的水利工程,是优化我国水资源配置的重大战略性基础设施。以河南省平顶山市南水北调受水区配套工程为依托,分析非开挖技术在整个工程中的应用。针对焦桐高速穿越工程、大浪河穿越工程和昭平台干渠穿越工程3处典型工程,考虑场地工程地质条件,分析了采用土压平衡顶管技术、泥水平衡顶管技术和夯管技术施工的合理性和先进性。采用先进的非开挖技术和设备,使得南水北调平顶山配套工程在穿越公路及河流等障碍物时更为安全有效。
高水压复杂地质条件下管幕顶管接收技术优选
黎轩, 王啟铜, 王道伟, 谢红明, 张鹏
2016, 35(2).
摘要:
顶管接收是顶管施工中的重大风险点之一,传统的顶管接收技术不足以满足高水压复杂情况下的顶管接收。以港珠澳大桥珠海连接线拱北隧道顶管管幕工程为依托,通过室内模拟实验对施工现场使用的钢套管接收装置进行了优化。在顶管接收过程中,对高水压软弱地层条件下的接收装置和接收工艺做了进一步改进。最终针对不同的地层条件、地下水压力和地上建筑安全等级,形成了顶管接收方法选用表。
复合地层纵向曲线顶管施工技术
刘广仁, 常喜平, 王乐
2016, 35(2).
摘要:
采用顶管法穿越江河一般均选择地质条件较好、水压较低的直线顶进方式施工,针对大坡度纵向曲线顶管穿江施工国内目前还没有先例。富春江顶管隧道全长658.05 m,施工水压高、坡度大、穿越地层复杂。通过采用具有破岩能力的泥水加压平衡顶管设备、配置有特殊密封的大行程组合式中继间、润滑效果良好的自动润滑注浆系统和可进行大落差曲线隧道测量的陀螺导向系统等相关技术实现了复合地层“V”字型纵向曲线穿江顶管隧道的贯通。该项目的顺利实施为我国在复杂条件下的顶管施工开拓了新的设计理念并积累了相关施工参数和经验。
曲线钢顶管管节受力特性试验
谢红明, 王翔宇, 王文州, 黎轩, 张鹏, 马保松
2016, 35(2).
摘要:
目前,曲线顶管技术在地下工程建设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但曲线顶管因管节之间存在偏角使得应力分布不均,其受力特性和应力传递路径与传统直线顶管存在显著差异。以拱北隧道曲线顶管管幕工程为依托,采用室内顶管受力模拟试验系统,对曲线钢顶管匀速顶进过程进行了模拟试验,研究了管节接头应力特征、顶进力传递路径及其与顶推力大小、造斜角度之间的关系。试验结果表明:曲线顶管中,管节两端接头出现应力集中,形成一条明显的顶力传递路径,且应力集中会随着顶力和造斜角度增大而加剧;在垫片被压紧处应力传递路径更显著。
基于信息熵理论的悬空管道失效分析
谭东杰, 白路遥, 施宁, 李亮亮
2016, 35(2).
摘要:
长输油气管道极易受到多种地质灾害影响,容易造成管道暴露、悬空,甚至断裂,严重威胁管道的安全。由于管道的失效过程受多种不确定性因素影响,因此,研究地质灾害作用下悬空管道的失效风险对管道的安全可靠运行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为此,以黄土湿陷灾害为例,采用弹性地基梁模型对黄土湿陷作用下的悬空管道进行了受力分析,并基于信息熵理论提出了应变能熵的概念,建立了管道失效概率评价模型,得到了管道失效概率与黄土湿陷深度之间的关系,同时探讨了黄土湿陷长度与管道内压的变化对管道失效概率的影响。结果表明:①管道应变能熵能够全面反映管道在外力作用下的安全状态并能够对管道的失效风险进行定量评价;②与黄土湿陷后管道悬空长度相比,管道内压的变化对失效概率的影响相对较小,降低黄土湿陷后管道的悬跨长度可以大幅度降低管道的失效概率。
如东长江超长距离定向钻穿越设计
铁明亮, 马晓成, 郭君, 刘艳东
2016, 35(2).
摘要:
如东长江定向钻穿越长度3 300 m,为管径711 mm管道穿越长度的世界之最,穿越地层主要为粉砂、粉质黏土层。由于本工程穿越长度为世界之最,没有相关的设计和施工经验,面临钻杆易断裂、导向孔对接难度大、防腐层易破坏等问题,而且其两岸经济发达,道路和民房、工厂等结构物遍布施工场区周边,回拖场地十分受限,设计新的计算方法和设计思路解决了以上诸多问题,并在施工中成功实施,确保了长达3 300 m长江天然气管道穿越工程的顺利完成,可为今后同类型江河定向钻穿越工程的设计和施工提供借鉴与参考。
油气管道水平定向钻穿越回拖力分析
李国辉, 马晓成, 杨春玲
2016, 35(2).
摘要:
水平定向钻穿越是油气管道穿越最重要的非开挖方式,而管道回拖力的计算是选择穿越设备、校核穿越设备能力的重要基础。目前国内工程设计中采用国家标准《油气输送管道穿越工程设计规范》和行业标准《油气输送管道工程水平定向钻穿越设计规范》中推荐的公式进行计算,在国际上一般采用PRCI报告中推荐的计算方法。通过理论计算和实际工程回拖力对比,推荐采用国标公式进行最大回拖力的计算,同时对国标中摩擦系数和黏滞力系数进行验证,给出了较为确定的数值。经过实际工程的验算,与回拖结果基本相符,可以作为后续的回拖力计算使用。
高密度电法在水平定向钻穿越孔壁稳定性检测中的应用
2016, 35(2).
摘要:
为探索中粗砂地层水平定向钻穿越成孔性能,对采用密度电法探测水平定向钻钻孔坍塌的可行性进行了研究,并通过室内模拟试验对穿越过程中的孔形变化进行实时监测。同时,通过对比分析法对测试数据进行了定性分析,结果表明采用高密度电法能够很好地测量充满泥浆钻孔中发生的坍塌,并能通过断面等值线图推断塌孔的位置。
输气管道河流穿越盾构隧道设计技术研究
陈周, 韩桂武, 唐培连
2016, 35(2).
摘要:
中卫黄河盾构隧道穿越是西气东输三线西段关键性、控制性工程,也是输气管道首次安装在盾构隧道内部通过黄河,隧道顺利贯通保证了干线输气管道按期投产。从设计角度出发,从隧道穿越方式、竖井设计方案、盾构衬砌结构验算和管道安装设计等方面对该隧道设计中的创新点和关键的技术问题进行分析和探讨。计算结果和实践证明,该隧道穿越方式的选择是合理的,竖井衬砌结构和环片内衬校核后是安全的,管道安装满足管材应力的要求。西三线中卫黄河盾构隧道成功的设计经验为日后类似工程设计和技术研究提供了必要的经验和借鉴。
水平定向钻穿越冰水沉积层技术探索与实践
左雷彬, 冯亮, 马晓成, 杨春玲, 李国辉
2016, 35(2).
摘要:
油气长输管道常采用水平定向钻(HDD)方式穿越河流,我国四川盆地内一些河流地层以冰水沉积为主,其中含有大量的卵砾石,穿越施工风险较高,结合兰成渝输油管道某河流穿越改造工程,对冰水沉积地层特点以及相应的穿越风险因素进行了分析,选择了合理的钻具组合,并针对钻具组合进行了钻具受力分析,确定钻杆最大应力为171.5 MPa,选择的钻杆能够满足施工要求。考虑到冰水沉积地层特点,采用套管隔离表层卵砾石、大直径钻头和带有角度泥浆马达、高黏度泥浆护壁、改性环氧玻璃钢外防腐层防护等措施,现场实施结果显示,定向钻钻孔稳定性良好,管道回拖施工过程中回拖力平稳,为水平定向钻穿越卵砾石层提供了新的思路。
多层次灰色综合评价法在管道风险评价中的应用
张强, 程万洲, 杨玉锋, 王新, 张希祥
2016, 35(2).
摘要:
通过对影响管道安全运行的第三方损坏、腐蚀、制造与施工缺陷、地质灾害、误操作、后果六大类风险指标进行综合分析,基于灰色系统理论,建立了多层次灰色综合评价法管道风险评价模型。以某长输原油管道进行了实例分析,结果表明该模型能够处理多因素、多层次的综合评价问题,评价结果能够反映管道当前面临的主要风险。该模型能够有效避免传统打分法由于分数直接相加可能造成的风险遮蔽现象,具有较好的准确性与实用性。
矿产地质
大兴安岭北段古利库金(银)矿床流体包裹体特征与成矿机制
李春诚, 吕新彪, 杨永胜, 高荣臻
2016, 35(2).
摘要:
古利库金(银)矿床位于中生代大杨树火山断陷盆地北东缘与新元古代-早寒武世落马湖隆起的接壤部位。矿体主要赋存于下白垩统龙江组火山岩及其与新元古界-下寒武统落马湖群变质岩接触带附近,严格受古火山机构及其外围的环形断裂控制。热液成矿阶段分为早期石英阶段、玉髓-黄铁矿阶段、石英-黄铁矿阶段、石英-多金属硫化物阶段、石英-碳酸盐阶段。对古利库矿床进行的系统岩相学和流体包裹体研究表明,流体包裹体类型为富液相包裹体、富气相包裹体和纯气相包裹体,以富液相包裹体为主。成矿温度为136~367℃,从成矿早期至晚期分别为270~367,255~304,179~318,136~279℃。盐度w(NaCleqv)为1.4%~8.0%,成矿深度为1.0 km,成矿流体以大气降水为主,显示低硫型浅成低温热液金矿成矿特征。含矿石英脉中广泛发育冰长石和叶片状方解石-石英,结合流体包裹体特征表明,流体的沸腾作用是引起成矿流体中矿质发生沉淀富集的主要成矿机制。
文昌13-1/2油田珠江一段细粒储层沉积相及[KH*4D]低阻油层性质
黄月银, 姚光庆, 成涛, 居字龙
2016, 35(2).
摘要:
文昌13-1/2油田位于珠江口盆地琼海低凸起倾斜端,在珠江组一段中上部发育粉砂-泥质粉砂细粒海相沉积储层。近来发现该层段含油丰富,主力低阻油层地质储量可观。通过对岩心、测井、地震等资料的综合分析表明,该区的沉积环境主要为浅海陆棚,低阻油层主要发育于下临滨及滨外砂坝沉积微相,局部发育风暴砂。该类低阻油层泥质含量高,电阻率绝对值相对低,与常规油层相比具有高孔低渗的物性特征。通过成因机理探讨,确定了高束缚水饱和度和附加导电能力较强的黏土矿物(伊蒙混层、伊利石)是该区低阻油层发育和分布的主控因素。这类海相低阻油层在我国油气勘探史上尚属首次出现,深入探讨该区细粒储层沉积特征及低阻油层特征对今后及时发现和高效开发此类油田具有重要意义。
膏盐岩对碳酸盐层系油气成藏的影响及勘探领域分析
马奎, 胡素云, 王铜山, 石书缘, 王坤
2016, 35(2).
摘要:
世界范围内碳酸盐岩盆地油气勘探实践证明,其油气藏的形成多与膏盐岩有重要联系。通过论述膏盐岩对碳酸盐岩层系油气不同成藏要素的控制作用,认为与膏盐岩形成的环境(局限泻湖和台地边缘咸化洼地)有利于优质海相烃源岩的发育,且膏盐岩本身对有机质生烃具有催化作用。萨布哈蒸发潮坪和局限泻湖是膏盐-白云岩共生发育的主要沉积环境,膏盐岩的存在能够有效改善白云岩的储集物性。膏盐岩作为优质盖层,能够有效保护经历多期构造运动的深层碳酸盐岩油气藏,是大型海相油气田形成的关键。膏盐岩可以为油气运移提供通道,以及形成的盐相关构造为油气聚集提供场所。盐上和盐下油气成藏的控制因素不同,盐下比盐上具有更优越的油气成藏条件,更容易大规模成藏,且都可以作为有利油气勘探领域。
海安凹陷曲塘次凹阜二段页岩油形成条件及勘探潜力
张廷山, 彭志, 祝海华, 杨巍, 单长安, 刘治成
2016, 35(2).
摘要:
海安凹陷曲塘次凹古近系阜宁组二段源内良好的油气显示,预示着巨大的页岩油勘探潜力。在大量岩心薄片观察基础上,结合区域地质背景、测试资料、测录井油气显示情况等,分析了阜二段上、中、下3个亚段湖相页岩油形成的地质条件及资源潜力。研究结果表明:阜二段泥页岩层系厚度大、分布广,埋深适中;中、上亚段Ⅰ-Ⅱ1型有机质相比下亚段Ⅱ1-Ⅱ2型有机质丰度高,但热演化程度均较低,呈低熟-早成熟页岩油;上、下亚段以裂缝型储层为主,而中亚段为混合岩性型储层,微孔隙、微裂缝发育,储集性较好;碳酸盐和石英等脆性矿物含量高,可压裂性好。曲塘次凹页岩油源内滞留富集主要受有机质成熟度和保存条件影响,中亚段(“七尖峰”)页岩油滞留程度高,油气显示好,而下亚段排烃率高、上亚段生烃量小,页岩油规模较小;中部深凹带和北部断阶带有机质成熟度较高,断裂发育少,页岩油保存条件好。据初步计算,区内阜二段页岩油资源总量为1 940×104t,Ⅰ-Ⅱ级潜在有效资源量1 530×104 t,并以中亚段勘探潜力最大,上、下亚段次之。
库车坳陷克拉苏冲断带轻质原油地球化学特征及成因
费雯丽, 郭小文
2016, 35(2).
摘要:
库车坳陷克拉苏冲断带以产气为主,并伴生一定量的轻质油。基于库车坳陷克拉苏冲断带18个轻质原油样品有机地球化学分析,总结了轻质原油生物标志化合物特征,对轻质原油进行了成因分类,并确定了其母质来源。研究结果表明,克拉苏冲断带克拉、大宛和大北地区轻质原油具有低Pr/Ph比值、高伽马蜡烷含量的特征,具有明显的湖相烃源岩特征。克拉地区原油母质以藻类输入为主,沉积于还原咸化环境。大宛和大北地区原油母质以高等植物输入为主,沉积于弱还原咸化环境。在克拉和大北地区部分原油母质还存在混合来源特征。按照生物标志化合物特征可以将库车坳陷克拉苏冲断带轻质原油划分为3种类型:第一类原油主要分布在大宛和大北地区,推测主要来源于中侏罗统恰克马克组下段湖相泥岩;第2类原油分布在克拉地区,推测主要来源于三叠系湖相烃源岩;第3类原油分布在克拉和大北地区,推测主要来源于三叠系湖相烃源岩,但侏罗系煤系烃源岩也具有一定贡献。
环境地质
汤峪热田地热流体地球化学特征及其补给源分析
张鹏, 端木辉, 徐勇, 温亦品
2016, 35(2).
摘要:
汤峪地热田位于陕西省关中平原南部的眉县汤峪镇,属于典型的断裂裂隙型地热田。根据陕西省眉县汤峪镇地热田地热地质条件、地热水的化学成分及H、O同位素分析数据,得出了热水中各主要离子(Mg+、Ca+、HCO-3、F-等)浓度及其相互之间与热水温度的变化规律和机理。热水中H、O同位素分析数据表明,地热水来源于大气降水,通过深循环在地温作用下加热形成热水,补给水源温度为4℃,与现代降水平均气温相差约12℃,补给区高程为1 371~2 475 m,平均补给高程为2 118 m,此范围大致位于汤峪热田南部的秦岭山脉太白山区。
湘中锡矿山北矿区地下水化学特征及污染成因
谢李娜, 周建伟, 郝春明, 刘慧林, Mathews Tananga Nyirenda, 鲁槚银, 李立刚, 朱越
2016, 35(2).
摘要:
近年来对“世界锑都”湘中锡矿山地下水质监测表明该区地下水污染严重。以北矿锑矿层地下水为研究对象,在总结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结合水文地质条件并应用水化学基本分析方法对水质基本化学特征以及重金属离子锑(Sb)和砷(As)的污染特征进行了研究,并分析了污染地下水成因。结果表明,地下水水化学类型以SO4·HCO3-Ca型水和SO4-Ca型水为主,碳酸盐岩对酸性水的中和作用使水样呈碱性。锑浓度平均超标772倍,砷浓度平均超标30倍,Sb比As污染程度大,Sb的高值区出现在北矿中部,而As高值区在北炼厂附近,Sb和As均在东北部形成低值区。含矿层污染地下水的形成和分布主要受地层岩性影响和人为采矿活动影响。此项研究不仅补充了锡矿山锑矿区地下水研究的空白,并能为今后进行锡矿山锑矿区环境污染评价和重金属污染治理提供重要依据。
工程地质
中国地下水电站洞室群工程特点分析
徐光黎, 李志鹏, 宋胜武, 陈卫东, 张世殊, 董家兴, 申艳军
2016, 35(2).
摘要:
近年来,我国的水电能源开发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取得了世界瞩目的成就。总结、归纳已有工程的特点,对地下工程建设具有重要的指导和借鉴意义。在收集、整理大量的国内外地下水电站洞室群资料的基础上,根据多年来地下水电站厂房工程实践,分析了我国地下水电站洞室群工程的特点。研究得出:随着时代的进步和开挖技术的发展,地下洞室群的断面面积、高度、宽度和长度均呈指数式快速增长,规模之大,居世界第一。花岗岩、灰岩、砂岩约占洞室围岩总数的67%,总体上围岩介质强度高,工程地质条件好。随着水电能源开发向西推进,地下洞室埋深的加大,原始地应力值越来越大,高地应力的地下洞室超过50%,导致地下洞室群出现了超乎寻常的变形和破坏事件。除重力驱动型破坏之外,应力驱动型和复合型破坏模式日益增多。建议针对高烈度、高地应力、围岩条件较差的洞室,应考虑采用曲线体形而不是沿袭拱顶直边墙体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