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2016年  第35卷  第3期

目次
目次
2016, 35(3).
摘要:
基础地质
东天山石灰窑钾长花岗岩体LA-ICP-MS锆石U-Pb年龄与地球化学特征
刘亚剑, 雷万
2016, 35(3).
摘要:
石灰窑花岗岩位于卡拉麦里蛇绿岩带的最东段,岩性为中粗粒钾长花岗岩。岩体具有高硅(74.13%~75.76%)、高钾(4.26%~5.59%)、低镁铁[w(MgO+Fe2O3+TiO2)介于1.55%~3.37%之间]、高A/CNK(0.99~1.12)特征,刚玉标准分子略高(0.003%~1.46%),属高钾钙碱性过铝质S型花岗岩。岩体富钾(K2O/Na2O值介于1.12~2.06之间),高Rb、Cs,低CaO/Na2O值(0.18~0.34之间),显示源区主体为富云母的变泥质岩区。岩石明显富集Rb、Th、U、K和Pb等大离子亲石元素,强烈亏损Ba、Sr、P、Ti、Eu等元素,并具有弱的Nb亏损,具有俯冲相关的火山弧和后碰撞伸展花岗岩类的地球化学特征。岩体侵位于下石炭统山梁砾石组地层,南界被蛇绿混杂岩的边界断裂切割,岩体LA-ICP-MS 锆石U-Pb年龄(282.9±3.6)Ma应代表了卡拉麦里蛇绿混杂岩带东段的闭合年龄。结合区域构造背景分析,石灰窑花岗岩形成于卡拉麦里俯冲碰撞向碰撞后伸展的过渡阶段,是局部减压和地幔热流异常导致上地壳物质发生部分熔融的产物。
北秦岭东部及华北南缘古生代以来花岗岩时空分布及其构造意义
马骁, 李玮, 杨源祯, 刘稳航
2016, 35(3).
摘要:
北秦岭东部及华北板块南缘由多条断裂以及韧性剪切带分割成不同块体,这些块体中分布着不同时代不同类型的花岗岩。在前人关于该区花岗岩研究的基础上,详细归纳和分析了研究区古生代以来花岗岩体的时空分布、地球化学特征及其构造属性。研究表明这些花岗岩可分为3个时期:加里东期、印支期和燕山期。加里东期花岗岩为准铝质到弱过铝质的钙碱性系列,具大陆弧花岗岩特征;印支期花岗岩为高钾钙碱性系列,地球化学特征与后碰撞阶段花岗岩较为相似;燕山期花岗岩表现为从早到晚由高Sr低Y型埃达克质岩向A型花岗岩转变为特征。本区花岗岩的这种时空分布特征暗示了该区构造演化经历了加里东期俯冲造山、印支期碰撞造山以及燕山期陆内构造等演化阶段。
漠河盆地中侏罗统漠河组泥岩元素地球化学特征及其地质意义:以MK-3井为例
吴赛赛, 赵省民, 邓坚
2016, 35(3).
摘要:
为了研究漠河盆地中侏罗统漠河组泥岩中微量元素和稀土元素的地球化学特征及其地质意义,采用ICP-MS对研究区内33个泥岩样品进行了微量元素和稀土元素分析,分析结果表明,该地区样品微量元素中Cr、B、Ba等元素的纵向变化较明显,而Ni、Co、Sr、V、Nb、Ta、Th等元素的差异不大,纵向变化不明显;稀土元素总量(∑REE)较低,LREE/HREE、(La/Yb)N、(La/Sm)N、(Gd/Yb)N等值均表明轻重稀土元素分异明显;REE配分模式图显示轻稀土元素(LREE)富集,重稀土(HREE)元素相对亏损,Eu为明显的负异常。对古盐度、Sr/Ba值、V/(V+Ni)值和Ceanom值等特征参数及其垂向变化趋势的研究表明,研究区中侏罗统泥岩处于缺氧、还原、微咸水-半咸水的沉积环境,可以识别出4个层序界面;综合稀土元素组合特征和野外地质调查资料,表明漠河盆地中侏罗世的沉积物源具有多源性,以沉积岩、花岗岩和长英质的变质岩为主,可能混有部分外来的火山物质,这些结论对揭示盆地内物质的组成、古沉积环境的恢复等研究具有重要指示意义。
宝兴厂矿区喜山期复式岩体锆石地球化学特征及其地质意义
刀艳, 李峰, 吴静, 王蓉, 吕俊男
2016, 35(3).
摘要:
对滇西宝兴厂矿区复式岩体锆石进行了阴极发光(Cathodoluminescence)和激光探针等离子质谱(LA-ICP-MS)分析。结果显示锆石发育良好的振荡环带,且Th/U比值>0.1;大部分锆石REE含量极高,且HREE富集、LREE亏损、强烈的正Ce异常和轻微的负Eu异常,是典型的花岗岩岩浆锆石。锆石Hf同位素结果显示,εHf(t)值变化于-0.4~2.7,二阶段模式年龄(TDM2)介于0.83~1.00 Ga,继承锆石年龄为0.93~1.54 Ga,指示显著的壳幔混合过程:印度大陆壳与欧亚大陆壳碰撞俯冲,深部地幔岩浆上涌,造成新生代-中生代基底物质部分熔融,形成以壳源为主的壳-幔混源岩浆。
云南保山二叠纪卧牛寺组玄武岩岩石地球化学特征及形成环境
胡琳, 刘显凡, 邓江红, 彭博, 徐窑窑, 李慧, 田晓敏
2016, 35(3).
摘要:
通过对云南保山二叠纪卧牛寺玄武岩(P1w)的地球化学、岩相学及构造环境等的研究,利用电子探针、地球化学等方法进行了岩石样品检测,显示该套玄武岩w(SiO2)为46.14%~54.12%,w(MgO)为1.84%~7.69%,w(K2O+Na2O)为0.38%~9.75%,且w(Na2O)>w(K2O),为钠质碱性玄武岩系列;轻稀土元素相对富集重稀土元素相对亏损,LREE/HREE=4.81~7.6,轻重稀土元素分异较为明显,Eu无明显异常(δEu=0.91~1.04),表明其岩浆在演化过程中斜长石分离结晶很弱,所有样品较强富集Pb,强烈亏损K 、P、Ti、Rb和Sr,Ba元素丰度有明显波动。综合研究认为,该套玄武岩为富集地幔石榴石橄榄岩10%~30%部分熔融的产物,形成于大陆裂谷边缘拉张环境,岩浆源于富集地幔的部分熔融并沿断裂通道快速运移至地表迅速凝固的过程中,未经历明显分异或与其他物质的相互作用。
鄂北红安群黄麦岭组变沉积岩碎屑锆石年代学及地质意义
毛新武, 陈超, 陈觅, 李琳静, 廖明芳
2016, 35(3).
摘要:
鄂北红安群的层序与时代是一个长期存在争议的问题,而其中黄麦岭组含磷岩系形成时代问题则是这些争议中的焦点。通过对红安群黄麦岭组含磷岩系中变沉积岩中的LA-ICP-MS锆石U-Pb法测年,结果表明:①黄麦岭组变沉积岩中,介于874~709 Ma时间段的年龄点成为了黄麦岭组变沉积岩中主要的碎屑锆石年龄组成,峰值为807 Ma,表明新元古代形成的岩浆岩是黄麦岭组最重要的物源;②最年轻的岩浆锆石年龄为709 Ma,表明形成岩石的主要沉积作用应晚于该时间;③碎屑锆石年龄谱系对比分析发现,黄麦岭组形成时代应晚于随县群沉积时期;④剖面上岩石组合测年结果表明,以大磊山地区为代表的红安群,表现为总体无序的构造岩石单位叠置,并以包含了青白口纪(晋宁造山过程中)的物质记录而区别于随县群和武当群。
断-坳转换期物源体系分析:以霸县凹陷东三段为例
李邦勇, 黄传炎, 张宏伟, 陈思, 谢通, 李潇鹏, 肖子洋, 廖佳妮, 徐蒙
2016, 35(3).
摘要:
以霸县凹陷东三段古物源体系为例,对其进行了不同角度与不同层次的精细研究,进而探讨了霸县凹陷断-坳转换期的物源体系特征及其控制因素。结果表明,霸县凹陷断-坳转换期物源特征主要受古构造与古气候的控制,表现为:一方面,受继承性裂陷末期断陷样式的影响,凹陷快速地构造沉降,使得隆凹格局明显,易于形成近源堆积;另一方面,受古气候频繁变化的影响,气候干燥时,整体处于暴露环境,加速了剥蚀速度,气候潮湿时,沉积范围扩大,加速了凹陷填平补齐,准平原化。在古构造和古气候双重因素控制下,形成了霸县凹陷断-坳转换期独特的物源特征,表现为以凹陷边缘凸起为主的近物源慢速堆积特征。综合多种物源分析方法,得出研究区物源来自东部的大城凸起和西部的牛驼镇凸起,具体包括东部的长丰镇物源;史各庄物源和苏桥物源;西部的膮州物源和岔河集物源;南部的饶阳物源和北部的南孟物源。在物源体系、构造组合特征及气候的控制下,东三段主要发育扇三角洲和浅水三角洲沉积体系。
走滑-伸展复合区断层侧封定量研究:以垦利A区东营组为例
宿雯, 牛成民, 陈磊, 杨波
2016, 35(3).
摘要:
莱州湾凹陷垦利A区位于渤海湾盆地东南部,水平伸展应力和剪切应力共同作用致使该区东营组发育多组不同性质的断层组合,进而形成大量断块型圈闭。断层侧封定量评价对于研究断块圈闭的油气成藏意义重大,而传统方法在复杂的走滑-伸展应力背景下应用效果较差。从控圈断层性质分类入手,分析了不同性质断层断裂带内部结构的差异性,在明确断层侧封性影响因素的基础上针对不同性质断层优选不同评价方法。研究表明,控圈断层依据平面、剖面特征与活动强度的差异性,划分为走滑断层、走滑派生断层、拉张断层3类,其中走滑断层强大的水平位移对断裂带造成了严重破坏,断裂带结构复杂,对其侧封能力评价创新地采用了侧封指数来定量表征;拉张断层断裂带为三元型(由内往外分别为断层岩、滑动破碎带、诱导裂缝带),侧封主要受断裂带内断层岩影响,通过计算断层岩与储层的排替压力差来定量评价;走滑派生断层断裂带为二元型(由内往外分别为滑动破碎带、诱导裂缝带),侧封能力主要受岩性对置、泥岩涂抹等因素影响,利用模糊数学法进行定量评价。通过上述研究,最终建立了评价构造复杂、断层性质多样的区域断层侧封能力评价的方法体系,对进一步勘探具有指导意义。
川东南古蔺曼岭寒武纪-奥陶纪之交的沉积环境演变
冯伟明, 刘建清, 林家善, 李嵘, 张娣, 黄学平
2016, 35(3).
摘要:
川东南古蔺曼岭剖面中上寒武统娄山关群和下奥陶统桐梓组,岩性都以白云岩为主,地层界线的识别和沉积环境的分析都比较困难。结合前人研究资料,通过对寒武系-奥陶系界线附近的岩石矿物、微量元素、稀土元素特征分析,认为界面上下白云岩沉积的氧化-还原条件差异较大;古盐度、古气候也有较大变化;与康滇古陆和黔中隆起的距离也明显缩短。在奥陶系桐梓组中部发现的指相化石腕足类舌形贝,暗示早奥陶世早期川东南古蔺曼岭海域为浅水近岸低盐度环境。
膏盐岩层控藏机制研究进展
吴海, 赵孟军, 鲁雪松, 卓勤功
2016, 35(3).
摘要:
膏盐岩在世界各大含油气盆地广泛分布,对油气成藏有着重要的影响。在膏盐岩盆地中,油气的生成、储存、封盖、圈闭、运聚、保存和后期次生变化都受到膏盐岩的影响。在综合分析蒸发岩对于油气成藏影响的相关文献的基础上,认为国内外所取得的研究成果和进展主要体现在6个方面:①中等盐度环境形成的蒸发岩沉积地层可以作为良好的生油岩,具有较大的生烃潜力;②膏盐岩具有良好的导热性,使得其上覆和下伏地层烃源岩的生烃窗扩大;③膏盐岩层对于其下伏储集层孔隙度的影响具有双重性;④膏盐岩地层有利于下伏地层形成异常高压;⑤膏盐岩可作为区域优质的盖层,随埋深增加具有脆塑性转化的特点;⑥膏盐岩对于多种油气圈闭的形成及油气运聚具有重要影响。
酒泉盆地营尔凹陷下沟组沉积特征及其控制因素
刘程, 周林乾, 廖远涛, 陈思, 谢通, 魏军
2016, 35(3).
摘要:
营尔凹陷白垩系下沟组是目前酒泉盆地油气勘探中寻找岩性油气藏最有利的层段之一,对其沉积体系展开系统的研究可为下一步勘探部署提供重要的指导。综合运用岩心、测井、录井等资料,对营尔凹陷下沟组的沉积体系展开了细致的鉴别和演化特征研究,结果表明,下沟组主要发育4种沉积体系:辫状河三角洲沉积体系、扇三角洲沉积体系、湖底扇沉积体系和湖泊沉积体系。辫状河三角洲主要发育于凹陷的西北部缓坡带,越过长2断层坡度变陡、湖盆加深,演化为湖底扇沉积体系。扇三角洲发育于研究区东北、东南和西南部的陡坡背景下,湖相沉积主要发育于北部次凹和南部次凹。沉积体系演化可以划分为3个阶段:下沟组一段沉积时期湖盆快速充填阶段;下沟组二段沉积时期湖盆扩张阶段;下沟组三段沉积时期稳定的三角洲沉积阶段。进一步研究表明,沉积体系类型及展布范围受到不同类型的同沉积断裂及其组合样式的控制,而物源发育和砂体展布样式则受到传递带的影响。
冷泉沉积研究进展及环境意义
薛云松, 黄俊华
2016, 35(3).
摘要:
冷泉是当今科学界研究的前沿和热点之一。对冷泉研究的进展进行了综述,着重对冷泉渗漏过程中沉积的冷泉碳酸盐岩进行了较为深入的分析,如形成机理,形态特征,矿物成分,结构构造,稳定碳、氧、硫同位素组成,稀土元素特征以及冷泉生物群落等;认为具有极负碳同位素值和独特组构的冷泉碳酸盐岩是研究冷泉的主要手段之一;初步探讨了海底水合物分解冷泉渗漏与温室气候、碳循环、大洋缺氧事件(OAE)和生物灭绝之间的关系。
伊犁盆地洪海沟地区西山窑组上段层间氧化带分布特征及其主控因素分析
陈奋雄, 聂逢君, 张成勇, 张占峰
2016, 35(3).
摘要:
伊犁盆地洪海沟矿床作为近年来发现的大型砂岩型铀矿床,其氧化带与矿体形态均较复杂,从成矿流体空间运移与分散的角度,分析其矿体富集叠加的成因,对伊犁南缘及整个西北地区砂岩型铀矿勘查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以洪海沟矿床西山窑组上段为主要研究层位,从构造、沉积相、砂体特征和水动力等角度分析了控制氧化带空间分布的主控因素及其对铀矿化空间定位的制约。研究结果表明,斜坡带上次级纵弯背斜构造样式造成了流体补给窗的开启,同时构造坡度的变化对流体运移和汇聚起关键控制作用,辫状河主河道控制着氧化带的展布,砂体内部非均质性控制着氧化带的尖灭样式;同时,矿体的空间定位受沉积和构造双重条件制约,氧化流体主汇聚方向控制着富大矿体的空间产出,构造坡度由陡到缓的位置是成矿物质卸载的有利部位,砂体非均质性造成了流体的垂向多层分带,增加了矿体的宽度和复杂程度。
矿产地质
川西自然铜矿床类型及成矿机理浅析
许稳, 王富东, 易发成, 朱余银, 赵学钦, 侯兰杰
2016, 35(3).
摘要:
峨眉山大火成岩省与全球其他大火成岩省的一个显著区别是峨眉山玄武岩中发育大面积自然铜矿化。对产出在大火成岩省内的川西自然铜矿成矿机理的研究,将进一步认识和丰富峨眉地幔柱成矿系统。对川西自然铜矿床类型据其在玄武岩中产出的位置不同进行了进一步的分类,并对其成矿机理进行了初步的探讨。研究结果表明:峨眉山玄武岩的高铜背景值具有随玄武岩浆喷发从早到晚呈富集趋势,其结果是由不同期次成矿作用所导致。川西玄武岩普遍经历了酸性流体淋滤作用,形成了①玄武岩上部宣威组中的铜矿;②玄武岩中的铜矿;③玄武岩(底部)与茅口组灰岩接触面上的铜矿。铜质主要来源于峨眉山玄武岩,玄武岩与其他物理化学条件突变的界面是有利储矿空间,自然铜矿化的形成与缺还原硫条件、富有机质和还原环境关系密切。
贵州册亨板其磷矿地质特征及其成因浅析
程国繁, 刘幼平, 何英
2016, 35(3).
摘要:
册亨板其磷矿是近年地质找矿工作中新发现的磷矿床,矿体主要产出于贵州西南部右江盆地二叠纪孤立碳酸盐岩台地边缘相吴家坪组(P3w)礁灰岩分布区的古溶洞中。地质普查工作圈定了5个矿体,矿床规模为小型。通过对矿床地质特征初步研究表明,该矿床属次生风化淋滤溶洞堆积型磷矿床,可进一步划分为风化-淋积型和残坡积型2个成因亚类。该矿床的发现和普查地质成果充分证实,在特定的风化条件下,富含磷质的灰岩可以直接风化形成具有一定经济价值的磷矿床。该研究结果为贵州乃至我国南方碳酸盐岩分布区的风化型磷矿找矿工作提供了新资料和新线索,指出了新的找矿区域或方向。
贵州铝土矿成矿区(带)划分
刘幼平, 程国繁, 周文龙, 崔滔
2016, 35(3).
摘要:
贵州省铝土矿资源丰富、矿床规模大、矿石质量好。通过对贵州省内大量铝土矿床勘探及研究资料的分析,在对贵州铝土矿成矿区带划分原则和划分依据讨论以及对贵州铝土矿成矿区(带)特征对比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贵州铝土矿成矿区带的划分方案。方案采取五分法 (即Ⅰ、Ⅱ、Ⅲ、Ⅳ、Ⅴ级)分级圈定,Ⅰ~Ⅲ级成矿带分属滨西太平洋成矿域、上扬子成矿省和渝南-黔中古生代、中生代铁汞锰铝成矿带,Ⅳ级成矿带划分为贵阳-遵义-瓮安-凯里铝土矿成矿亚带和务川-正安-道真铝土矿成矿亚带2个,Ⅴ级矿田划分为贵阳-清镇铝土矿田、遵义-息烽铝土矿田、凯里-黄平-瓮安-福泉铝土矿田、务川-正安-道真铝土矿田4个。
油气储层中孔隙尺寸分级评价的讨论
朱如凯, 吴松涛, 崔景伟, 白斌, 杨智, 惠潇, 冯佳睿, 苏玲, 时文, 王晓瑞 
2016, 35(3).
摘要:
常规-非常规油气协同发展引发储集体类型的多样性,品质整体变差,孔隙结构更为复杂,亟需建立相对统一的孔隙结构评价方案,为储层评价与甜点区优选提供技术支持。基于岩石孔隙结构解剖,提出“孔隙结构四分法”评价方案,将孔隙系统分为毫米孔(大于1 mm)、微米孔(1~1 000 μm)、亚微米孔(100~1 000 nm)及纳米孔(小于100 nm);明确了不同类型孔隙系统发育位置、流体作用力及流动机理,建立了对应的分析评价技术。解剖了克拉2气田巴什基齐克组常规砂岩、新安边油田长7段致密砂岩、川中大安寨段介壳灰岩、川南龙马溪组页岩4类储层,明确了各储层类型孔隙结构的差异性及不同级别孔隙所占比例,探讨了孔隙结构对储层物性、资源经济性及开发工艺的影响;孔隙结构分级研究需与储层有效性评价紧密结合,特征尺度决定流体相态与作用力,影响流体可动性及油气开发工艺。进一步加强孔隙分级评价关键界限值的研究,完善孔隙结构表征技术的融合,建立孔隙结构与岩性和产能的定量关系是未来研究的重点。
叠前同时反演在低孔低渗型砂岩储层预测及含气性检测中的应用
邵林海, 王九拴, 张雷, 霍丽娜, 丁清香
2016, 35(3).
摘要:
四川盆地上三叠统须家河组地层是天然气勘探的重点目标,其中广安地区须六段储层属于低孔低渗型砂岩储层,其横向变化快,非均质性强,储层预测和含气性检测难度大。通过模型正演技术分析低孔低渗型砂岩储层的地震反射特征,利用测井数据进行交会图分析,得出纵波阻抗与横波阻抗联合应用是预测低孔低渗型砂岩储层的有效方法,LamdaRho弹性参数是进行储层含气性检测的敏感参数。在四川盆地广安地区利用叠前同时反演技术对低孔低渗型砂岩储层及其含气性进行了预测,确定了四川盆地广安地区须家河组须六下亚段气藏是上倾方向为断层遮挡、受储层发育控制的构造-岩性复合气藏。
巴西桑托斯盆地大型油气田富集主控因素
陈凯, 康洪泉, 吴景富, 程涛, 李明刚, 王健, 吕杰
2016, 35(3).
摘要:
多个大型油气田的陆续勘探发现表明,桑托斯盆地是全球著名的深水大型油气田富集的含油气盆地。利用IHS能源信息库及新项目评价资料,通过对已发现油气田的分布特征及盆地结构的分析,系统剖析了桑托斯盆地大型油气田的形成及富集主控因素。研究表明:桑托斯盆地大型油气田的形成富集主要受到裂谷期盆地结构、隆起区储集层分布及盐岩盖层厚度3个因素共同控制,具体表现为:①原型盆地广泛充填中-高成熟优质湖相烃源岩;②古隆起发育优质湖相生物灰岩输导储层;③巨厚盐岩盖层控制盐下烃源晚熟高效成藏。
辽西凸起南部斜坡带泥岩盖层展布及封烃能力演化过程
王冰洁, 吴奎, 张如才, 郑彧, 刘丰
2016, 35(3).
摘要:
辽西凸起南部地层超覆在斜坡带之上,形成大型地层超覆圈闭,其上倾方向靠近物源供给区,砂体极为发育,所以泥质盖层的展布及其封烃能力演化特征成为制约该区油气成藏的关键因素。结合岩性特征和测井响应对其盖层的类型进行了划分,刻画了目的层段盖层类型的展布特征,表明了超覆地层上倾方向泥质盖层与下伏储层的空间配置关系,并基于影响封烃能力的主控因素分析建立的数学模型对泥质盖层的演化特征进行了定量计算。研究表明:①斜坡带目的层段泥岩盖层连续展布,能够对下伏砂体形成有效遮挡,储盖组合良好,在砂体分布的构造高部位和油气运移优势通道上盖层类型较好,封烃能力较强;②目的层段泥岩盖层以物性封闭为主,东营组沉积期封烃能力的演化受地层温度和压实作用双重因素的影响,自10 Ma(明化镇组沉积期)至今最终在压实作用的影响下形成有效的封闭。
低渗透油藏储层微观孔隙结构差异对可动流体的影响:以鄂尔多斯盆地姬塬与板桥地区长6储层为例
盛军, 孙卫, 刘艳妮, 李纲, 张弢, 曹雷
2016, 35(3).
摘要:
为探讨鄂尔多斯盆地姬塬、板桥地区长6储层微观孔隙结构差异对可动流体的影响,利用铸体薄片、扫描电镜、恒速压汞、核磁共振等先进实验方法,定性描述了储层储集空间类型差异,定量分析比较了2个地区储层微观孔隙结构差异,提取了具有明显差异的特征参数,分析了其与可动流体饱和度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喉道半径、孔喉半径比、孔喉数量配置比作为表征姬塬地区与板桥地区在储层微观孔隙结构上的差异的特征参数与可动流体饱和度具有良好相关性,2个地区长6储层在微观孔隙结构参数中喉道半径、孔喉半径比、孔喉数量配置比的差异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可动流体饱和度的差异。
西湖凹陷中央背斜带中北部深部优质储层孔隙保存机理
2016, 35(3).
摘要:
近年来西湖凹陷中央背斜带中北部深层天然气勘探取得了重大突破,储层品质是其成藏的主控因素。为探究研究区优质储层发育规律,以铸体薄片、扫描电镜、X衍射定量分析等技术手段,结合区域地质背景对储层发育控制因素进行了研究。结果证实,研究区优质储层黏土矿物以绿泥石为主,储层物性与绿泥石相对含量正相关性明显。绿泥石膜能够有效抑制石英次生加大,保护原生孔隙,也为次生溶蚀创造了必要的流体活动空间。研究区绿泥石主要发育在三角洲平原与三角洲前缘过渡带,富铁、弱碱性沉积水介质环境;深埋过程中随着半封闭流体体系的形成与超压流体的活动,使沉淀在碎屑颗粒表面富铁黏土质发生重结晶作用,在颗粒表面形成1~3期绿泥石环边,分别为分布于颗粒表面的薄膜绿泥石、垂直于绿泥石包膜生长的叶片状绿泥石以及充填于孔隙中的玫瑰花簇状绿泥石集合体。绿泥石垂向分带性明显,其顶界与超压流体顶界一致。绿泥石的分布与沉积相带、沉积水介质及超压流体活动密切相关。
苏里格地区上古生界连续型致密砂岩气成藏条件及过程分析
彭威龙, 庞雄奇, 向才富, 郭继刚, 白静, 蒋锐, 王友伟, 徐静
2016, 35(3).
摘要:
致密砂岩气成藏过程复杂,而有利的成藏要素是连续型致密砂岩气大规模运聚成藏的基本条件,因此明确成藏条件及成藏过程对致密砂岩气理论研究及勘探实践都具有重要意义。利用烃源岩地球化学数据、地层测试数据、综合测井数据等资料并结合前人研究,对苏里格地区上古生界连续型致密砂岩气藏形成的主要因素(烃源岩、储集层、盖层、构造运动)进行了分析,总结了研究区连续型致密砂岩气的有利成藏条件并剖析了其成藏过程。研究表明:烃源岩广覆式生烃,源储紧邻,大面积分布的致密储层,有效的区域盖层及相对稳定的构造环境是苏里格地区上古生界连续型致密砂岩气成藏的可靠保证;研究区致密气砂岩成藏孔隙度下限约为2%;苏里格地区上古生界连续型致密砂岩气藏形成过程可以分为4个演化阶段:早侏罗世前的连续型致密砂岩气藏孕育阶段,即致密储层形成阶段;中侏罗世天然气开始大规模持续充注,为连续型致密砂岩气藏发展阶段;早白垩世气藏规模达到最大,为连续型致密砂岩气藏成型阶段;晚白垩世到现今为气藏萎缩阶段。
塔里木盆地麦盖提斜坡群古三维区奥陶系碳酸盐岩古岩溶储层特征
张庆玉, 秦凤蕊, 陈永权, 曹建文, 梁彬, 李义连
2016, 35(3).
摘要:
和田河气田、玉北1井油藏的发现证实了和田古隆起作为塔里木盆地三大古隆起之一有着广阔的勘探前景,但研究程度较低。基于地震、钻井、岩心、薄片等资料综合分析,对麦盖提斜坡群古三维区奥陶系碳酸盐岩古地貌、古水系及岩溶储层发育规律进行了研究;结合古岩溶缝洞系统充填方解石碳氧同位素特征,对古岩溶储层发育及充填期次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后期溶蚀孔、溶洞和溶蚀裂缝是该区主要储集空间;充填方解石δ13C和δ18O的变化范围较大,δ13CPDB为-10.22‰~3.06‰,平均值为-0.89‰,δ18OPDB为-15.53‰~-6.21‰,平均值为-9.72‰;可划分为古风化壳裸露岩溶期、埋藏岩溶期和较晚岩溶作用期3期不同的古岩溶作用期次。
技术方法
基于大数据的遥感图像植被识别方法
陈冠宇, 李向, 王岭玲
2016, 35(3).
摘要:
〗植被泛指地球表面的植物群落,包括草地、森林、沼泽等。遥感影像具有宏观性、客观性、精确性、实时性等特点,能够真实地反映地表覆盖物的状态,清晰地展现各种地表覆盖类型的特征及分布情况。传统的基于遥感影像的植被识别采用人工作业的方式,极大地依赖于人的先验知识,且效率极低。随着遥感应用技术的快速发展,很多自动化的植被检测技术被提出。这些方法在特定范围内得到了应用,但同时也存在着一些缺陷。在采用分块原则预处理较大影像数据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基于特征融合的SVM分类算法来探讨遥感影像中的植被识别。实验表明,提出的算法具有较好的识别效果和较高的执行速度。
基于多子波分解和旋回分析法去火成岩地震反射屏蔽
向龙斌, 李东安
2016, 35(3).
摘要:
火成岩对地震波具有极强的屏蔽和吸收作用,造成下伏地层的地震资料品质变差。讨论了利用多子波分解和地震旋回分析方法去除火成岩对地震反射的屏蔽,并以江陵凹陷金家场地区为例,展示了去除新沟嘴组玄武岩对下伏地层地震反射屏蔽的效果。针对火成岩厚度比较稳定的地质条件,多子波分解技术和地震旋回分析工作流程可以有效去除火成岩地震反射屏蔽,揭示下伏地层的地震反射信息。
工程地质
四川石棉熊家沟泥石流形成机理与成灾特征分析
宋志, 邓荣贵, 倪化勇, 陈泽硕
2016, 35(3).
摘要:
四川石棉熊家沟曾于2013年7月4日爆发泥石流,该次泥石流物源类型多样、形成机理复杂,并发生堵塞主河的次生灾害链,具有代表性。通过研究,本次泥石流是在强降雨条件下,以中上游沟道松散物为启动点、沿程下切拉槽、崩滑不断参与运动的一场由自然因素形成的地质灾害。泥石流形成因素分为强降雨、沟道物源启动、崩滑规模扩大3个方面。参与熊家沟泥石流启动汇集的物质来源为沟道物源和崩滑物源,其中,沟道物源量占总量的81.55%。物源补给以沟道松散物为主,崩滑直接提供物源量小分散。经过“7·04”灾害后,流域沟道淤积抬升,形成新的沟道松散物,为下次泥石流埋下了隐患。熊家沟泥石流的成灾模式类型多样,表现为淤积抬高、撞击冲毁、堵塞主河、淹没上游。通过堵河经验公式判别,“7·04”熊家沟泥石流的形成特征极易发生堵河,当地政府与防灾减灾部门应有的放矢做好地质灾害防治工作。
基于GIS的黄河水下三角洲海底滑坡稳定性预测
肖鹏, 李安龙
2016, 35(3).
摘要:
在浅海或海岸带地区可产生海底滑坡,海底滑坡虽然不经常发生,但一旦发生往往比较剧烈,危害性较大,对海下工程及钻井平台、海底电缆可造成严重损害。因此,应当对海底滑坡的危害及预防引起足够的重视。基于GIS技术对黄河水下三角洲海底浅层滑坡进行了区域分析,在栅格GIS的空间环境中,利用AHP多层次分析法构建了滑坡危险性评估模型,加权叠加空间图层,对黄河水下三角洲区域进行了滑坡危险性评估,预测了可能发生滑坡的位置。研究结果表明:黄河水下三角洲海底滑坡的分布是相对均匀的,具有明显的分带性,主要位于与岸线走向基本一致的水深5~15 m之间的水下三角洲前缘斜坡。
环境地质
青海省贵德盆地大地热流研究
郎旭娟, 刘峰, 刘志明, 蔺文静, 邢林啸, 王贵玲
2016, 35(3).
摘要:
贵德盆地位于青藏高原东北缘,地热资源丰富,勘查发现其西部山区的扎仓寺热田赋存可供发电的干热岩地热能,但是整个盆地内的大地热流研究仍为空白,制约该区域地热资源的研究评价及开发利用。采集扎仓寺热田16块岩心样品进行了热导率测试,通过温度的校正,获得了扎仓寺热田的原地热导率值。利用钻孔(ZR1)的测温资料和热导率数据,根据热传导定理采用2种方法分别计算传导层段及有对流影响层段的热流值,获得厚度加权平均热流值为79.5 mW/m2,高于全球大陆地区平均热流值[(65±1.6) mW/m2]和中国大陆地区平均热流值[(61±15.5)mW/m2],为高热流值,反映了该区域新生代构造活动较为强烈。本研究工作为继续探索该热田的形成演化和地球动力学过程及地热资源评价提供了地热参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