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2014年  第33卷  第6期

目次
目次
2014, 33(6).
摘要:
基础地质
海南岛千家复式岩体锆石U-Pb年代学及其地质意义
陈沐龙, 马昌前, 吕昭英, 云平, 刘园园
2014, 33(6).
摘要:
海南岛千家复式岩体位于海南岛南部,发育有一系列的钼、银、铅锌矿床,目前对其开展的年代学工作缺少对整个复式岩体系统的年代学研究。对千家复式岩体各单元进行了系统的精确定年,LA-ICP-MS锆石U-Pb分析结果显示,各单元的侵位结晶年龄集中在100 Ma左右,表明各单元岩浆活动是同时侵位结晶的,可能是由同一岩浆房经过结晶分异演化形成的,原认为是早白垩世晚期的光头岭单元,现拟定为三叠纪岩浆活动产物。复式岩体成岩时代与华南白垩纪大规模成岩成矿时代相吻合,与受太平洋俯冲作用影响的华南岩石圈伸展作用相近(100~90 Ma)。
青海东昆仑东段按纳格闪长岩地球化学及锆石U-Pb年代学研究
孔会磊, 李金超, 栗亚芝, 贾群子, 杨宝荣
2014, 33(6).
摘要:
对产于东昆仑成矿带东段的按纳格闪长岩体进行的岩石学和地球化学研究及锆石LA-ICP-MS U-Pb法定年研究表明:该岩体的成岩年龄为(474.1±2.4)Ma,形成时代为早奥陶世,属加里东期;其w(SiO2)为52.63%~56.56%,具贫K2O(0.41% ~ 0.73%),富CaO(7.23%~9.17%)、Na2O(2.62%~4.67%)的特点,为钙碱性-低钾(拉斑)系列准铝质岩石。岩石明显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如Ba)、LREE和活泼的不相容元素(如U、Th),相对亏损高场强元素(如Nb、Zr、Hf、Ti、P)。稀土元素总量变化不大(130.09×10-6~182.76×10-6),显示了轻稀土元素强烈富集的右倾式稀土元素配分型式。δEu变化范围为0.81~0.89,具有弱的负铕异常。Rb/Sr、Nb/Ta等特征反映出岩石具幔源岩浆的特点,亦显示岩浆受到地壳物质的混染。构造环境判别图解显示按纳格闪长岩形成的大地构造背景为洋壳俯冲造山阶段的岛弧环境。
内蒙古扎鲁特旗地区晚侏罗世火山岩岩石学及地球化学特征
王杰, 姚玉来, 丁秋红, 李晓海, 郜晓勇, 宗文明
2014, 33(6).
摘要:
为了探讨内蒙古扎鲁特旗地区晚侏罗世火山岩成因及其构造背景,在详细的野外地质调查基础上,从岩石学、岩石地球化学、稀土元素和微量元素特征方面对其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晚侏罗世火山岩为中性—酸性的火山熔岩和火山碎屑岩组合。化学成分显示其以安山岩、粗面安山岩、粗面(英安)岩和流纹岩为主,属于高钾钙-碱性系列岩石,并富碱、高铝。稀土元素总量变化大,轻重稀土元素分馏明显,配分曲线右倾,具Eu负异常;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Rb、Ba 、K、Th和LREE,亏损高场强元素Ta、Nb、Ti、P,基性相容组分Cr、Co、Ni质量分数和Mg#较低,显示出岩浆来源于下地壳,并混染了上地壳物质;w(SiO2)与大多数常量元素(Na2O、K2O、TiO2、TFeO、MgO、CaO、Al2O3和P2O5)质量分数具有很好的相关性,反映同源岩浆的演化特征和岩浆结晶分异演化的趋势。综合研究表明,火山岩形成于张性构造环境,与蒙古—鄂霍茨克洋闭合造山之后因重力坍塌岩石圈伸展减薄作用有关。
塔河地区火成岩发育特征及勘探意义
苏娟, 王春和, 康仁东, 刁新东
2014, 33(6).
摘要:
塔河地区海西晚期火成岩最为发育,表现为上部普遍发育一套英安岩,下部发育一套玄武岩。工区内喷发旋回极为典型,早期为基性玄武岩,晚期为酸性英安岩。研究区火成岩地震反射特征可分为6类:透镜状反射结构、丘状反射结构、板状反射结构、杂乱型反射结构、空白弱反射结构及异常增厚反射结构,不同的地震反射特征具有不同岩性组合、喷发的旋回特征。通过针对塔河火成岩类型、测井特征、储集空间、地震相分布及其对油气储集条件综合分析,结合已发现油气藏的成藏特征,指出了有利勘探区的关键因素,并针对研究区的火成岩勘探提出了建议。
江苏宁芜和溧水地区下中侏罗统象山群层序划分及沉积相演变分析
郭刚, 贾根, 徐士银, 张祥云, 孙欣欣
2014, 33(6).
摘要:
江苏宁芜和溧水地区属于下扬子地层分区,早中侏罗世普遍发育陆相河湖相沉积,选取了下侏罗统钟山组、中侏罗统北象山组野外露头剖面开展层序地层研究。研究表明:钟山组为典型陆相曲流河相地层,北象山组主要为一套湖相地层,均代表了早中侏罗世坳陷盆地沉积,在坳陷盆地升降运动的主要驱动下,象山群(包括有钟山组和北象山组)中共识别出2个三级层序,11个四级层序及若干体系域。通过下中侏罗统层序研究,进一步完善了区域内多重地层划分方案,并对下中侏罗统沉积相演变过程有了新的系统认识。
九江-瑞昌地区盖层滑脱断裂流体特征及其地质意义
朱清波, 杨坤光
2014, 33(6).
摘要:
九瑞地区中新生代发育多期次多层次不同类型的滑脱构造,在古生界-中生界沉积盖层中主要形成3种不同类型的滑脱断裂:近东西向的逆冲推覆型滑脱断裂、近东西向的正滑断裂及北东向的重力滑脱断裂。结合野外及显微构造特征,分别对其同构造成因的脉体进行了碳氧同位素和流体包裹体分析,结果表明:近东西向和北东向逆冲滑脱断裂带流体特征相似,主要来源于有限的大气降水参与的水岩相互作用所形成的两侧地层流体;正滑断裂中的断裂带流体主要为深部外来流体与大气降水的混合流体。3种类型滑脱断裂带的流体包裹体测温结果均呈现2个主要的温度峰值,断裂的活动主要在约3 km和约4.5 km 2个深度。滑脱断裂属浅层次低应力脆性断裂,构造变形和流体活动特征与志留系及滑脱构造演化密切相关。
南京下蜀黄土记录的250~100 ka期间的环境演化信息
陈玉美, 舒强, 张茂恒, 陈晔, 赵志军
2014, 33(6).
摘要:
下蜀黄土记录了东亚季风环境演变的重要信息,是全球气候变化研究的重要载体。通过对南京仙林(XL)剖面下蜀黄土地球化学元素、风化指标和磁化率指标的综合分析,讨论了南京下蜀黄土的化学风化程度及沉积环境。研究结果表明,南京下蜀黄土的常量元素与上陆壳化学组分接近,显示其物质来源比较稳定,在堆积以前经历了充分的混合。XL地区的沉积环境比洛川黄土沉积环境要湿润,与洛川古土壤、镇江下蜀黄土的沉积环境接近,处于较为湿润条件下形成的中等风化阶段。在250~100 ka期间,XL剖面的沉积环境经历了冷干-暖湿-冷湿-暖湿的变化特征。同时,长江中下游地区在此期间具有风化成壤作用逐渐增强、气候逐渐暖湿、东亚夏季风逐渐增强的特点。
恩平凹陷北部陡坡带文昌组砂砾岩体发育特征
曾智伟, 杨香华, 舒誉, 陈胜红, 刘强虎, 吴静, 付鑫
2014, 33(6).
摘要:
综合应用裂谷肩相关理论及联合相带追踪等方法,明确了恩平凹陷北部陡坡带砂砾岩体发育特征及其与控洼断裂、隆起区古沟谷以及断面古沟谷的成因关系。F1断裂西段控制EP17洼整个文昌组的沉积,其北部陡坡带文昌组砂砾岩体都较发育,但下文昌组砂砾岩体规模比上文昌组大;F1断裂东段主要控制EP12洼下文昌组沉积,其北部以下文昌组砂砾岩体为主;EP18洼北部F2断裂主要在上文昌组沉积时期活动,其北部陡坡带主要发育上文昌组砂砾岩体。恩平凹陷北部F1与F2断裂为控洼控砂断裂,断裂活动强度控制了砂砾岩体的发育规模,断面古沟谷决定扇体展布方向,而断面沟谷与隆起区沟谷对接与否决定砂砾岩体的发育规模。恩平凹陷北部陡坡带文昌组扇三角洲砂砾岩体具有近源成藏、自生自储的优越条件和超压控藏的特点,可形成上倾尖灭岩性油气藏,而深入到生油岩之中的深水浊积砂体,可形成透镜体油气藏,是研究区的有利勘探目标。
鄂尔多斯盆地上古生界非常规天然气综合勘探前景
郭少斌, 郑红梅, 黄家国
2014, 33(6).
摘要:
在充分调研国内外页岩气研究方法及早期页岩气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综合利用钻(测)井资料及样品分析测试资料,分析了鄂尔多斯盆地上古生界页岩气成藏地质特征。研究结果表明:鄂尔多斯盆地上古生界富有机质泥页岩、砂岩及煤层交互发育,泥页岩单层厚度小,但层数多,累积厚度大,有机质干酪根类型以Ⅱ型和Ⅲ型为主,有机质成熟度高,保存条件好,形成页岩气资源潜力巨大;泥页岩全岩矿物中石英、长石含量较高,泥页岩层脆性大,压裂后容易形成裂缝,有利于页岩气开发;页岩气资源有利区域与致密砂岩、煤层厚度叠合图显示,盆地内非常规天然气资源丰富,垂向分布相对集中,有利于未来非常规天然气集中高效开发。该研究成果为非常规天然气深入勘探开发提供了有益借鉴。
基于等效岩石组分理论的低渗透储层渗透率模型研究
章海宁, 姜黎明, 张金功, 屈乐, 樊云峰, 薄亚杰
2014, 33(6).
摘要:
为了更精确地预测低渗透储层的渗透率,首先从岩石导电的物理机理角度考虑,把岩石孔隙等效为串联和并联2种组分,即等效岩石组分理论,然后根据流体渗流和电流传输的相似性,引入了有效流动孔隙度概念,提出了利用地层因素、束缚水饱和度和孔隙度计算储层渗透率的新方法。对我国西部某油田低渗透储层岩心进行了岩石物理实验分析及三维数字岩心重建,并利用新方法计算了低渗透储层岩心的渗透率。结果表明:计算渗透率与实验室岩心测量渗透率符合性很好,精度优于核磁共振Coates模型,这对利用测井资料更精确地预测低渗透储层渗透率具有重要的意义。
鄂尔多斯盆地红河油田长8油层组储层流动单元研究
唐民安, 李建明, 孙宝玲, 徐欢燕, 梅小元, 颜冠山
2014, 33(6).
摘要:
在高分辨率层序分析的基础上,利用孔隙度、含油饱和度、流动系数3个参数,将流动单元划分为E、G、P 3类,采用序贯高斯模拟方法建立了流动单元的三维模型;分析了流动单元的垂向叠置样式与侧向分割特征,探讨了流动单元的成因类型与主控因素。认为:①G类流动单元为骨架流动单元,其平面分布受沉积微相控制,E、G类流动单元沿水下分流河道中心分布,P类流动单元分布在水下分流河道的边缘;②隔层为水下分流间湾微相泥岩,界面类型为沉积界面;岩性夹层为砂体内部发育泥质条带或泥砾,物性夹层是由成岩作用形成的非渗透岩层;③中期旋回中上部的SSC1~SSC2短期旋回主要发育单一型流动单元,流动单元在侧向上直接与非渗流层(隔层)接触,流动单元与隔挡层之间存在明显的界面;④中期旋回中下部的SSC3~SSC5短期旋回主要发育复合型流动单元,流动单元之间在侧向上没有明显的分隔界面,只是侧向相邻流动单元的渗流条件不同。
鄂尔多斯盆地延长探区陆相页岩气勘探
王永炜, 高胜利, 高潮
2014, 33(6).
摘要:
鄂尔多斯盆地延长探区的柳评177井压裂出气,标志着中国陆相页岩气的成功发现,揭开了我国陆相页岩气勘探开发的序幕。之后,延长石油集团在页岩气勘探方面做了大量的研究工作,取得一系列重要的地质认识,为陆相页岩气勘探开发奠定了基础。鄂尔多斯盆地晚三叠世早、中期湖盆演化控制着页岩气源岩的形成;在延长探区内,主力生烃层为长7和长9页岩,其有机质丰度较高,干酪根主要为Ⅱ1型,处于成熟—湿气(原油伴生气)阶段;所发现的页岩气均为腐泥型干酪根热演化形成的油型气,页岩中油气共生,以湿气为主,以游离态、吸附态和溶解态等形式赋存,且以游离态为主,吸附态次之;结合鄂尔多斯盆地勘探实践,针对盆地页岩气勘探相关地质问题进行了讨论,最终得出盆地热演化差异性、低熟油气生成机理以及生烃期古地层压力研究是鄂尔多斯盆地页岩气勘探地质研究的关键理论问题。
歧口凹陷埕海潜山油气成藏条件与主控因素
吴昊晟, 毛敏, 黄小刚, 刘娟霞, 刘国全, 赵宇超
2014, 33(6).
摘要:
歧口凹陷在经历了复杂的基底断裂改造后形成了大量的潜山构造,而大港探区历年的潜山勘探均以高位序潜山为主,埋深较大的中、低位序潜山由于上覆巨厚的中生界和古生界,勘探程度相对较低,但勘探成效却十分显著,部分潜山井获高产。以歧口凹陷埕海潜山为例开展了油气成藏条件分析,该区油气源充足,供烃条件优越,碳酸盐岩缝洞型储层发育,构造圈闭数量多,且形成时间与排烃期有效匹配,断层与不整合面构成良好的油气输导系统,表明歧口凹陷石炭系-二叠系覆盖区中、低位序潜山成藏条件十分有利。基于该区成藏条件和勘探实践分析,进一步总结出潜山多期构造活动背景、缝洞型储层发育程度以及烃源岩条件是埕海潜山油气成藏的主控因素,直接影响潜山油气分布和富集程度。
湘鄂西地区鹤峰区块页岩气勘探前景评价
王鹏万, 邹辰, 刘月早, 陈子炓, 王高成, 张润合, 张磊
2014, 33(6).
摘要:
对湘鄂西地区鹤峰区块及周缘下寒武统牛蹄塘组及下志留统龙马溪组页岩进行了露头点及野外线路地质调查、样品测试与邻井实钻资料分析。研究认为:鹤峰区块牛蹄塘组及龙马溪组黑色页岩厚度大(分别为60~120,20~60 m),有机碳质量分数高(0.5%~7.0%),干酪根类型好(以Ⅰ型和Ⅱ1型为主),热演化程度适中,脆性矿物质量分数高(大于50%),页岩含气量高,具有形成页岩气藏的潜力;综合考虑目的层位、地表出露地层及产状、构造形态、断裂发育情况、页岩有效厚度及埋藏深度、地形地貌等因素,优选出鹤峰区块任家台向斜槽部、容美向斜槽部、任家台向斜西北翼、中营背斜北东部两翼及走马背斜西北翼5个有利勘查区带;页岩气资源量预测表明该区页岩气勘探前景良好。
火山型被动大陆边缘SDR形成机理及其对烃源岩影响
武爱俊, 滕彬彬, 张树林, 徐建永, 何玉平, 印斌浩, 李凡异
2014, 33(6).
摘要:
火山型被动大陆边缘是在大陆分解过程中有大量地幔物质参与,并在其中起到重要作用的一种被动大陆边缘类型,典型特征是发育向海倾斜反射体(SDR)和高纵波速度体(HVZ)。由于SDR独特的地震反射特征,很容易将其与裂谷期沉积充填,特别是与湖相烃源岩地震反射特征相混淆,通过地震火山地层学的研究有助于识别SDR。西南非海岸盆地A区块位于典型的火山型被动大陆边缘,通过区域地质分析和火山岩地震相研究,并结合类比分析综合研究后认为,研究区内裂谷期主要为火山岩充填,对烃源岩有两点不利影响:①大规模发育的火山岩侵占了烃源岩沉积的可容纳空间,不利于烃源岩发育;②裂谷期大规模发育的火山岩带来的大量高温热能对烃源岩具有烘烤作用,使其在圈闭形成之前快速生烃和异常成熟,从而失去生烃能力。因此,研究区烃源岩存在巨大风险,勘探潜力较小。
矿产地质
澳大利亚北卡那封盆地中上三叠统Mungaroo组油气勘探潜力分析
许晓明, 胡孝林, 赵汝敏, 杨香华, 黄众, 李丹
2014, 33(6).
摘要:
对澳大利亚北卡那封盆地三叠系古构造、古气候及古沉积等的系统分析表明,北卡那封盆地三叠纪时期位于环特提斯洋季风影响的海洋性潮湿气候带,地形宽缓,构造稳定,物源供给充足,发育了独具特色的大型浅水辫状河三角洲——Mungaroo三角洲。三角洲发育广阔的三角洲平原相带,平原相带上煤层、碳质泥岩广泛发育,暗色泥岩中陆源有机质含量高,季风影响下洪泛作用频繁,使得中粗砂岩与富含陆源有机质泥岩频繁互层。大型浅水辫状河三角洲为北卡那封盆地天然气富集提供了优质的气源岩、良好的生储盖组合,同生断层的发育为天然气提供运移通道同时也形成大量的构造圈闭。综合研究表明盆地中Exmouth高地北部构造带是三叠系下一步重点勘探领域。
鄂尔多斯盆地三叠系延长组次生孔隙形成机制
兰叶芳, 邓秀芹, 程党性, 黄锦绣
2014, 33(6).
摘要:
次生孔隙是鄂尔多斯盆地三叠系延长组砂岩储层的重要储集空间,其中长石溶孔为最主要的次生孔隙类型,其次为岩屑溶孔、晶间孔及沸石溶孔。基于铸体薄片研究,结合扫描电镜分析、阴极发光分析、物性分析以及碳氧同位素分析,自生高岭石和长石含量、长石溶蚀形成的次生孔隙、岩石物性、碳氧同位素组成变化特征研究表明,印支期不整合面之下的延长组上部地层(如长1、长2油层组)次生孔隙的形成机制受控于区域性的大气水溶解作用,而远离不整合面的延长组下部地层(如长8油层组)次生孔隙的形成则更多地受到埋藏成岩过程中与长7烃源岩有关的有机酸的影响,尤其是靠近长7生烃中心区域的长8油层组受到有机酸的影响最为强烈。因此,在进行鄂尔多斯盆地延长组碎屑岩储层质量预测时应针对不同地区不同油层组的次生孔隙形成机制建立相应的预测模式。
流体包裹体PVTx模拟研究油气充注期次和古压力恢复:以西湖凹陷平湖构造带为例
苏奥, 陈红汉, 雷川, 陈旭, 王萍, 吴桐, 陈锦, 陈慧钦
2014, 33(6).
摘要:
传统流体包裹体PVTx模拟应用包裹体组分、气液比和均一温度,结合模拟软件可以恢复包裹体被捕获时的古流体压力,然而组分参数受多因素影响而难以确定,导致精度有限。介绍了Ping等2011年提出的一种改进PVTx模拟法,以西湖凹陷平湖构造带为例,应用显微荧光、显微测温和激光共聚焦扫描显微镜等分析,划分了油气充注期次并恢复了古压力,简化了依靠传统模拟软件获取捕获压力的步骤。研究结果表明:平湖构造带存在两期油气充注,第一期距今16.8~13.2 Ma,即中新世早期,主要充注发橙黄色荧光的原油,古流体压力为25.00~28.86 MPa;第二期为主成藏期,距今10.0~0 Ma,即中新世中后期至今,主要充注天然气和发蓝绿色、蓝白色多种荧光颜色的原油,古流体压力为38.60~44.31 MPa。研究结果有助于深化勘探区油气成藏规律的认识。
天然气水合物含油气系统的形成条件、研究方法及实例分析
陈骥, 刘晖, 姜在兴, 刘圣乾, 梅岩辉, 毕彩芹, 章轩玮, 周春蕾, 雷欢
2014, 33(6).
摘要:
以含油气系统为切入点研究了天然气水合物的成藏,识别出天然气水合物含油气系统6个控制因素:稳定的温度-压力条件、气源、水源、气体运移、适宜的沉积物或储集岩和圈闭形成时间。针对这些特点,初步提出了工作思路及研究方法,特别提及轻烃气体浓度与同位素分析法、孔隙流体特定组分分析法和轻烃蚀变产物分析法3种地球化学勘探方法。在此基础上,以开心岭-乌丽地区天然气水合物含油气系统为例证明了天然气水合物含油气系统的可靠性,进而为中国冻土区天然气水合物成矿有利区优选提供了新的理论依据。
内蒙古阿巴嘎旗乌和尔楚鲁图钼矿区地质特征及综合找矿信息
俞礽安, 司马献章, 唐永香, 高知睿, 张超, 刘晓雪, 李志丹
2014, 33(6).
摘要:
乌和尔楚鲁图钼矿是二连-东乌旗成矿带新发现的一处中型隐伏斑岩型钼矿床。根据最新的矿床勘查成果,详细分析了矿床地质特征、物化探异常特征、矿体及矿石特征,简要评述了控矿因素、综合找矿信息。结果表明,矿体主要赋存于花岗斑岩与英安质角砾凝灰熔岩的内外接触带中,呈拱桥状产出。空间上和成因上均与燕山早期侵入的花岗斑岩体关系密切,含矿岩体以富硅、富碱、过铝型以及w(K2O)>w(Na2O)为特征。矿区围岩蚀变作用强烈,主要有硅化、钾长石化、黄铁矿化、绢云母化、绿泥石化、碳酸盐化等。主成因类型属低品位斑岩型钼矿床,初步估算钼矿体(3341)资源量为7万多吨。乌和尔楚鲁图钼(铜)矿床的地质、物探、化探等综合找矿信息,对本地区下一步找矿工作的开展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新安煤矿备采区二1Ro差异性分析及其定量表征
侯世辉, 王小明, 王星锦, 潘思东, 吴敏, 郑爱维, 荆振华
2014, 33(6).
摘要:
选择新安煤矿二1煤为研究对象,在充分调研矿区资料的基础上,系统采集10个备采工作面的58个样品进行了镜质体反射率Ro、煤质测试;收集整理了169口勘探钻孔资料,并统计分析了埋深、地温梯度数据;收集采工图资料,并统计分析了86条断层的断距、长度数据;定性分析了外部因素(埋深、地温、断层复杂程度)和内在因素(煤质参数)对Ro差异性的影响,并运用数量化理论Ⅰ作为数学工具建立了Ro差异性的定量模型,该模型可用于估算煤矿未采区煤的生烃量,指导分析矿区瓦斯赋存规律,进一步指导煤矿的安全生产。研究表明:①备采区二1煤Ro变化范围为2.09%~2.23%,差异性明显;②Ro差异性受外部因素和内在因素的共同控制,根据Ro差异性数学模型分析发现,影响因素权重由大到小依次是埋深、断层复杂程度、水分含量、地温、挥发分产率、硫分含量、灰分产率;③对于煤矿备采区,埋深是控制Ro差异性的重要外因,同一煤层的变质程度随现代垂深增加而增高;由于备采区小断层发育,断层活动对水分含量和Ro影响较大,同一挤压区域的断层活动降低了水分含量,且挤压产生的热量加大了煤变质程度,水分含量成为影响该区备采区Ro差异性的主要内因。
基于矿床三维地质建模的云南会泽某矿段隐伏矿体预测
刘宜政, 高建国, 余晓霞, 亢亢
2014, 33(6).
摘要:
针对危机矿山及老矿山深部找矿预测的问题,以云南省曲靖市会泽铅锌矿矿山厂矿段矿体为例,基于对区域地质背景、成矿作用以及各类控矿因素的研究,结合所建立的地质数据库以及三维矿体模型,利用MapGIS实现了对研究区矿体厚度以及矿化强度空间变化规律的分析研究,包括分析其规律性及方向性。最后综合两种空间分析圈定出了3个隐伏矿体预测靶区,靶区Ⅰ标高为1 600 m至1 400 m中段附近,靶区Ⅱ标高为1 400 m至1 200 m附近,靶区Ⅲ标高为1 570 m至1 350 m附近,均处于矿山厂逆断层上盘,赋存于摆佐组中;对矿体深部实现了初步预测。
紫金山矿集区花岗岩“原地重熔”成矿模式探讨
阮诗昆, 曾文灿
2014, 33(6).
摘要:
传统地质学理论认为花岗岩是由异地深熔的花岗岩浆沿构造侵入至地壳浅部冷凝结晶形成的,“原地重熔-壳内对流”理论认为熔融的花岗岩浆并没有离开源区,而是原地重熔,熔融岩浆层内的热能对流形成大规模层状或似层状花岗岩浆,岩浆层冷凝结晶形成花岗岩,花岗岩体是岩浆层界面(MI)凸起形成的。燕山晚期花岗闪长斑岩是紫金山矿集区成矿母岩,在温度差和压力差作用下,成矿元素和挥发分在MI凸起界面上部富集形成含矿流体,在沿构造裂隙向上向外逃逸过程中与围岩产生水岩反应,形成从高温到低温热液蚀变分带,而不同成矿元素则在不同温度、压力(深度)和Eh、pH区间沉淀成矿,形成罗卜岭斑岩型铜钼矿、紫金山高硫化中低温热液型铜金矿和悦洋低硫化低温热液型银多金属矿,它们是同一斑岩-浅成热液成矿体系的产物。
技术方法
模拟月壤表层采样试验研究
高辉, 段隆臣, 李谦, 刘宾, 张大伟
2014, 33(6).
摘要:
月球取样方式可以分为两大类:表层月壤采样和深层月壤采样。表层月壤采样一般使用挖、铲、夹、耙、吸等方式,而深层月壤采样一般使用钻取方式。通过采用和真实月壤特性类似的模拟月壤进行地面表层采样试验,主要针对挖取和铲取的方式,检测采样过程中模拟月壤和机具的相互作用力学参数,研究模拟月壤特性和采样方式对采样过程的影响,为后期进行月球环境下的模拟试验或计算机仿真提供重要的参考。
水平井随钻电磁波响应特征分析及应用实例
胡松, 周灿灿, 王昌学, 李华阳, 袁超, 孔强夫
2014, 33(6).
摘要:
随着致密油气非常规油气的大规模勘探开发,水平井数量增长较快,但仪器的响应方式与直井存在较大差别,尤其是电阻率,因此必须弄清楚水平井中随钻电阻率仪器的响应规律才能较好地进行水平井资料解释。通过数值模拟分析,系统模拟了随钻电阻率受层界面、围岩、各向异性以及相对井斜角变化的响应特征,总结了水平井中随钻电阻率的响应规律。结果表明,随钻电阻率受围岩层厚及各向异性影响最为严重,频率越高,各向异性和围岩影响越大。根据这些特征结合实际资料,依托交互式正反演技术,精细确定井眼轨迹与地层空间关系,从而对射孔试采方案的设计进行指导。
安庆地震前地磁异常特征
戴苗, 李军辉, 刘坚, 李德前, 李明
2014, 33(6).
摘要:
计算并分析了2011年1月19日安徽安庆M4.8级地震前后地震震中周边主要地磁台站地磁转换函数参数变化特征,总结了安徽安庆地震前华东片主要地磁台站地磁资料垂直分量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在安徽安庆、江西瑞昌与湖北阳新交界发生的2次中强地震前,九峰、泾县、金寨3个地磁台的转换函数部分参数出现不同程度的异常变化。安徽安庆地震前,中国大陆东部地磁低点时间出现位移,地磁日变形态还发生了明显的畸变。进一步深入分析结果显示,地磁低点位移的产生机理主要与地下介质的电性质改变有关,与空间电磁环境影响不大。
多信息融合优选叠前同步反演参数
万欢, 陈利, 梁立锋, 覃殿明, 刘秀娟
2014, 33(6).
摘要:
叠前同步反演在储层预测及烃类检测等方面得到了广泛应用。然而如何获得最佳的反演参数,以使误差最小,是应用叠前同步反演技术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前人主要依据经验、人为观测获得反演参数,缺点是误差较大,缺少科学的参考依据。鉴于此,引入了统计学上的数据归一化方法,使不同量纲数据如纵横波速度、密度均方根误差等得到了有效归一化,解决了三者难以在同一尺度下对比分析的问题。有效融合了正反演数据信息到相关系数与误差比这一个指标中。上海某区地震数据叠前同步反演参数优选表明,应用该技术确定了最优的反演参数,使反演结果与测井实测结果达到了最佳逼近。
重大自然灾害房屋倒塌程度高分辨率遥感识别方法:以舟曲特大泥石流灾害为例
陈伟涛, 和海霞, 杨思全, 黄河
2014, 33(6).
摘要:
重大自然灾害引起的房屋倒塌程度的快速制图,对灾害应急救援和灾后损失评估意义重大。针对目前利用高空间分辨率遥感数据开展房屋倒塌程度调查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如房屋倒塌分类标准不统一、解译标准缺乏等,在考虑人员和经济损失状况、灾害救助、恢复重建难度等方面的基础上,建立了高空间分辨率遥感数据支持下的重大自然灾害房屋倒塌程度的分类体系,分为未倒塌、轻度倒塌、中度倒塌、重度倒塌、完全倒塌5级。系统描述了房屋倒塌程度遥感解译规则,建立了遥感解译标志,并提出了一种基于瓦砾信息开展房屋倒塌程度的遥感识别方法。最后,以舟曲特大山洪泥石流灾害为例,开展了房屋倒塌程度遥感制图研究。结果表明,利用此方法,房屋倒塌程度识别精度达到92.73%,完全能够满足自然灾害应急救援和灾后损失评估的需求。该方法体系为重大自然灾害应急救援和灾后损失评估提供了科学支撑。
基于不良地质识别的分类方法研究与分析
王秋全, 李向, 王岭玲
2014, 33(6).
摘要:
中国西部的沙漠、冻土和盐渍土等典型的不良地质现象日益显现,基于遥感影像的不良地质识别已经成为遥感处理研究领域的一个热点和难点。以新疆尉犁县罗布人村寨为研究区域,针对当地典型的不良地质体遥感影像特征,主要探讨SVM分类、K均值分类以及基于因果关系的贝叶斯网络分类3种分类方法,初步尝试不同分类方法的融合,并通过实验对比分析了3种方法的分类效果和精度。结果表明:SVM分类结果为块状分布,K均值分类结果为点状分布,基于因果关系的贝叶斯网络分类取得了更好的分类精度,3种方法取得的影像融合更好地表达了多种不良地质体的识别效果。
距离幂次反比法参估样品数据的自动优化
李章林, 张夏林, 刘刚, 吴冲龙
2014, 33(6).
摘要:
作为地质数据处理过程中经常用到的一种空间插值方法,距离幂次反比(IDW)法计算过程中如何设置有效参估样品是这种方法一直存在的问题。通过枚举的思路,基于交叉验证方法对所有可能的参估样品个数取值进行遍历和判断,自动优选出该方法框架下的最优参估样品数据集。利用这种方法对实际数据的插值过程进行了分析测试,所得计算结果与普通克里格法的精度较为接近,明显优于常规经验性参数设置方法的估计值,表明该方法具有有效性和实用性。
工程地质
初始含水率对风化砂改良膨胀土无侧限抗压强度的影响
杨俊, 童磊, 张国栋
2014, 33(6).
摘要:
利用风化砂对膨胀土进行了物理改良处理,在验证这一改良方法对提高膨胀土力学指标的可行性的同时,通过改变试验时的初始含水率,深入探讨了膨胀土的无侧限抗压强度随初始含水率和风化砂掺量的变化规律。试验研究表明:①掺入适量的风化砂对膨胀土力学指标的提高效果较为显著,综合考虑风化砂掺量对各项力学指标的影响,当风化砂掺量为10%时效果最好;②当风化砂掺量相同时,无侧限抗压强度随着初始含水率的增大先增大后减小,当初始含水率略大于最佳含水率1%~2%时所对应的无侧限抗压强度最大;③风化砂掺量对膨胀土无侧限抗压强度的影响较大,当初始含水率相同时,无侧限抗压强度随着风化砂掺量先增大后减小,当风化砂掺量为10%时,各初始含水率下的无侧限抗压强度均达到最大,且无侧限抗压强度与风化砂掺量满足四次函数的关系;④综合考虑风化砂掺量和初始含水率对膨胀土无侧限抗压强度的影响,得出当风化砂掺量为10%、初始含水率为14%时,风化砂改良膨胀土的无侧限抗压强度达到最大值。
降雨型黄土滑坡预警研究现状综述
亓星, 许强, 孙亮, 孙徐, 张婷婷
2014, 33(6).
摘要:
黄土滑坡是一类典型的地质灾害,但目前并没有针对这类滑坡的区域性预警模型。介绍了黄土滑坡的分类和滑带特征研究现状,讨论了降雨型滑坡的两类预警模型:降雨型滑坡临界雨量模型,包括区域统计概率预警和临界雨量阈值预警;物理预警模型,主要为通过建立力学稳定性分析和降雨入渗模型耦合得到的预警模型。分析了降雨或地下水作用下土体含水量变化对滑坡稳定性的影响研究和黄土滑坡的预警研究现状,最后根据前人研究现状讨论了现有预警模型的特点并提出了未来降雨型黄土滑坡预警可能的发展方向。
环境地质
武汉东湖(官桥湖)沉积剖面的垂向磁性特征及其对环境污染的响应
李永涛, 曲赞
2014, 33(6).
摘要:
利用湖泊清淤工程,对武汉东湖(官桥湖)湖泊沉积物进行了垂向样品的采集并测量了其环境磁学参数和重金属元素含量。根据其沉积物垂向磁性变化特征,以沉积速率作为时间标尺,结合东湖周边地区相关工业资料,初步建立了该“磁记录”与东湖周边地区城市化过程中环境演化的关系。结果表明,粒度较细且为准单畴颗粒、低矫顽力的亚铁磁矿物主导了沉积物的磁性特征。在深度44 cm之下,磁参数量值均较低;在深度44~6 cm之间,沉积物磁参数量值随深度的减小而逐步平稳增加;由深度6 cm至表层,磁参数量值随深度减小而减小。沉积物的磁性变化特征与1956年以来的钢铁产量、机动车保有量和人均GDP变化均较为一致。
超临界CO2增强热卤水开采模型研究
杨国栋, 李义连, 马鑫, Atrens Aleks, 倪浩
2014, 33(6).
摘要:
面对全球气候变化和能源紧缺的巨大压力,CO2地质利用技术成为研究的焦点。为了实现CO2减排及资源化利用,提出了利用超临界CO2增强卤水提取和地热能开采的CO2地质利用集成系统的概念。通过建立CO2注入热卤水储层的质量平衡模型,分析了不同流量的卤水生产、CO2注入以及储层边界流对储层变化的影响,初步评估了该系统的CO2封存量、卤水提取量以及储层流体组成变化的时间尺度。研究表明,注入CO2提供了热卤水层的压力维持,促进卤水和地热资源的可持续开采,对于江陵凹陷研究区9×108 m3的储层有效体积,注入9.95×106 t CO2可提取17.12×106 t卤水,时间尺度超过30 a。对于50~1 000 kg/s的卤水生产速度,可以产生0.9~18.8 MW电力。同时,该技术增加了CO2的封存容量和效率,有利于CO2大规模安全封存,经济和环境效益显著。